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彰显他天命所归、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打造了一枚传国玉玺,而后历朝历代帝王都将传国玉玺当作自己是真正“受命于天”的象征。
嬴荡人物简介(嬴荡死后为什么叫嬴稷继位)
而在传国玉玺之前,真正象征天下之主的物品,则是传说中的“九鼎”。昔日,楚庄王熊旅流露出称霸天下的野心,曾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而秦武王嬴荡更是因举龙文赤鼎,不慎被鼎砸中胫骨而亡。
那么,秦武王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明白千金之子不垂堂的道理,他为何非要去举鼎呢?此举恐怕不是单纯为了向世人炫耀他的力气大。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嫡子,从小就力大无穷,喜欢和人比力气,在继承秦国王位后,更是大肆任用身边的大力士,比如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都被封为高官。
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
秦武王就是其中的“六世”之一,同时嬴荡也是秦国历史上性格较为锋锐的君主之一,喜武好战,从不掩饰自己对“问鼎中原”的野心。
秦武王在位期间做出不少功绩,为秦国日后扫平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联齐夹攻韩魏,联越共同对付楚国等等。而秦武王4年在位时间中做出的最大功绩或许就是夺取宜阳,使得秦国势力进入了中原地区,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
关于宜阳之战,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则是秦武王与丞相甘茂之间的“息壤之约”。当时,甘茂极力赞成出兵攻韩,樗里疾却持反对意见,不过在甘茂以重金贿赂魏、赵两国君臣,得到两国不会助韩的约定后,秦武王便派甘茂为主将,领兵五万攻打宜阳。
然而甘茂领兵到息壤后,却没有后续动作,秦武王听后很纳闷,亲自赶到息壤问甘茂怎么回事,甘茂此时才说出了心中的忧虑:
甘茂的意思也很清楚,他领兵攻打宜阳是费时费力的事情,他担心如果战事不顺,恐怕会有人污蔑与诽谤他,所以才不敢继续前进。
秦武王听后,直言好家伙,甘茂这厮那么小心谨慎,不过这事情也好办,遇到有人说甘茂的坏话,自己不听就是了。于是秦武王拉着甘茂就立下了誓言:
后来战事果然不顺利,一连五个月,甘茂都没有攻下宜阳。这时,朝堂上开始不断有大臣开始诋毁甘茂,但秦武王始终没有理会,还派兵五万增援甘茂,最终成功攻下宜阳。
秦武王听闻攻破宜阳的消息后,立马从咸阳出发前往宜阳,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周王畿洛邑。那么秦武王去周王室干嘛呢?
《史记》记载:
秦王师攻下咸阳之后,秦武王令樗里子带着有上百辆战车的军队前往周王室。不难看出,这是妥妥的武力恐吓,所以周王室也能屈能伸,派人迎接,态度非常恭敬。
当然,这也没说秦武王派樗里子去周王室的目的,而《战国策》中则给出了答案:
意思是,秦武王在打国之重器“九鼎”的主意,想要将九鼎带回咸阳,他毫不掩饰地显露出取周朝而代之的野心。不过,秦武王这位大力士却非要去举鼎,结果不慎被鼎砸中膑骨,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要知道,此时秦武王才刚刚23岁,而且还没有子嗣,由此,秦国各公子纷纷开始暗中发力,企图争抢秦国王位。正当公子们争斗不休时,赵武灵王开始搅局,他支持嬴稷为秦国新的王。
嬴稷当时正在燕国当质子,秦国无人看好他,不过有了赵武灵王的支持,众人也无法忽视嬴稷的存在,而恰巧,嬴稷也是芈八子的儿子,所以芈八子也放弃原本支持的次子嬴芾,转而帮助长子嬴稷争抢王位。
这场令秦国发生巨大动荡的夺嫡之争,最后以嬴稷胜出,他便是秦昭襄王。如果不是嬴稷迅速继位,秦国或许有可能会面临四分五裂的局面,若真是如此,也就谈不上嬴政“奋六世之余烈”,一扫六合了。
回到这个问题,秦武王为何非要举鼎呢?这就不得不说,九鼎在当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了。
夏朝初年,大禹成为天下共主,他划分天下为九州,并让九州最高长官献上属地之铜,铸成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青州鼎、豫州鼎、凉州鼎、雍州鼎,各地诸侯朝见大禹时,都要对九鼎礼拜,因此拥有九鼎也象征着天下共主。
后来,周朝周成王将九鼎安置在都城洛邑,从此之后,直到东周灭亡,九鼎一直被放在洛邑。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向来有“问鼎中原”、“问鼎天下”之说,所以谁有统一天下的野心,都会尝试得到九鼎,以言明自己得位之正。
秦武王举鼎或许就是在向周王室示威,暗示周的天命气数已尽,合该秦国顺势而起,一统天下。不过很可惜,秦武王的力气用错了地方,结果秦国没能在他手中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景,反而导致自己丢失了性命,差点令秦国陷入内乱。
秦武王的弟弟秦昭襄王灭掉东周后,成为九鼎的拥有者,不过可惜的是,此后却再也没有关于九鼎的任何消息,仿佛从历史上消失了一般。
而关于九鼎的下落,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九鼎根本没有被秦国得到,而是东周王室将其藏起来或者直接毁掉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为了铸钱将鼎给熔了。
秦武王企图称霸天下的“进取心”太过于强烈,他迫不及待想要将代表着至高权势的九鼎运回秦国,向其余国家展示秦国的强大,奈何他节外生枝,非要尝试一下鼎的重量,最终只能无奈饮恨。
这当然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空有蛮力和野心是万万不够的,只有谦虚务实,注重实际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成功,就像俗语所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