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怪不得别人,因为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弱势权利”,即大众在面对社会中相对较弱地位的人,会抱有莫名的同情和关注。
鲍毓明事件到底怎么回事(鲍毓明事件结果是什么)
在这个事件中,弱势权利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发挥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而最开始的李星星(韩某某),是一个未成年少女,被妈妈带到北京,聊天记录中柔弱的对话,痛苦的反抗却毫无结果......
所有的细节,让人不自觉的在头脑中产生了一幅幅画面。
可以说,李星星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形象,她把自己的弱势权利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大众潜意识里想象的画面是什么,她只要做出这个样子,就会让大众确信自己的幻想。
而其中两个核心事实,被巧妙的掩盖了。
第一,李星星与鲍毓明认识时,已经18岁成年;第二,她与鲍某的同居行为,并非受到外力胁迫。
另一个佐证观众们的心理原因是,一个资深的律师,怎么可能被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所欺骗呢?这不符合逻辑啊。
在此基础之上,李星星开始伪造所谓的证据,进一步加强其受害者的身份。
我才发现,大家舆论的方向,竟然不是媒体在起作用,而是从当事人就开始了。
冷静下来想一想,就能抓住关键的一点,如果真相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不要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甚至到现在,还有人在为李星星发声,说她失去的可是一个女孩的青春啊。
她失去的,难道不是唯祸自招吗?
往深层说,它调动起来的大众情绪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是负面的。
而另一方面,对于相关办案人员,在事实还未查明的期间,可以说他们也面对着千夫所指的叫骂声。
请问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理智哪里去了,听风就是雨,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还不自知。
同样的情况,毫无疑问,未来还是会不断的发生。
因为自觉正义,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感,甚至产生至高无上俯视一切的错觉。
这正是键盘侠们需要的东西,自我认知上虚假的满足,可以淡化在实际生活中的空虚,无助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因素。
通过整件事连贯的发展来看,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此言不虚。
一个对未成年人有幻想甚至是有恋童癖的人,一个想不劳而获欺骗成性的人,成功吸引在了一起。
双双身败名裂,也算是“如偿所愿”了。
但是,在人类群体中,对“好的和坏的”选择视而不见,其实都是在纵容邪恶。
如果不是在屏幕后,而是就在你的面前,也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试着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单独一颗星星的光亮有限,但是当汇聚在一起,就会成为流淌天际的星河。
欢迎留言,随缘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