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宋遗墟指汴京,
陈桥驿(陈桥驿兵变)
纷纷禅代事何轻!
……
千秋疑案陈桥驿,
一着黄袍遂罢兵。
这首诗是金庸先生一直崇敬的先祖,清代诗人査慎行所作,大意对陈桥驿兵变的动机产生怀疑。如果将这首诗的后两句顺序颠倒一下,就可以看出黄袍加身和罢兵之间的不可描述的关系。
959年6月,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梁王柴宗训继位。当时,朝堂之上,文有宰相范质、王溥,武有担任侍卫亲军正副指挥使的李重进、韩通,在表面上掌控着一切。
赵匡胤只是一个殿前都点检兼归德军节度使,看似人畜无害,而事实上,正如我们前文所说,赵匡胤借柴荣命他整顿禁军之机,全面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布局。
当年11月,镇州、定州两州报称,北汉将会同契丹进攻后周。听闻这个消息,朝野震动,孤儿寡母更加六神无主。鉴于赵匡胤之前曾跟随柴荣南征北战,因此,抵御外敌的重任就交到他的手上。大军出发的时候,首都盛传“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吊诡的是,唯有朝堂不知情。
当天晚上,大军驻扎在离城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先是下层将士聚在一起嘀咕,要先册立天子,然后北征。随后有人把这一消息报给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普。这二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派人连夜入京,报信给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随后,赵匡义、赵普进入赵匡胤帐中汇报。
此时的赵匡胤在干什么呢?醉酒高卧。他被叫醒的时候,见到平日里恭敬有加的将士各个露刃,纷纷要求拥戴天子。赵匡胤还没说话,黄袍已经披到身上。随后,被众人簇拥上马。
临行前,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才立我,如果不能听我的,我就不当了。”
众人立即下马,表示一定听从。赵匡胤这才与大家约法三章:“太后、皇上是我老板,不能惊扰;公卿,我的同僚,不能侵犯;百姓和府库,不得抢掠。”
因为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的支持,赵匡胤才较为顺利的入城。入城后,并未进宫,而是遣大将潘美去朝堂传达信息。消息传到内阁,作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的韩通急忙往家里赶,结果在路上碰倒赵匡胤手下大将王彦升,被后者帅军追至家中,将韩通全家男丁全部斩杀。
韩通一家成为兵变中为数不多的死难者。
韩通死后,赵匡胤不再有障碍。作为宰辅的范质、王溥无可奈何,只能宣誓效力于新君。或者说,他们都是提前就效忠于赵匡胤的,临时表现只是做戏而已。
赵匡胤成为陈桥驿兵变最大的赢家。
与赵匡胤一起赢的,还有拥戴他的将士。
赵匡义,改名赵光义,殿前都虞侯,后成为宋太宗;
赵普,枢密直学士,后成为宰相;
石守信,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
高怀德,殿前副都点检;
王审琦,殿前都指挥使;
慕容廷钊,殿前都点检。
……
赢家除了将士,还有百姓。
历代变乱,百姓无不流血。在赵匡胤之前,凡是将士拥戴当上皇帝的,无不允许或默许部下肆意掠夺以为奖赏。即便如郭威者,严令士兵抢掠,实际上仍无法控制。
而陈桥驿兵变,几乎“兵不血刃”,也并未影响市民生活。像赵匡胤这种强力约束,尽量减少朝野动荡的兵变极为罕见,也预示着大乱即将走向大定。
事实上,实力强大、军纪严明只是赵匡胤能赢的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赵匡胤准备充分,安排妥当,对局势的控制非常到位。
在兵变前夕,赵匡胤就派韩令坤、张令铎屯兵河北。随后,他谎称契丹来袭,又派慕容廷钊帅前军直奔河北。
第二天,赵匡胤亲率大军出征,到陈桥驿时即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在得到前军已经渡河的确切消息后,方才发动政变,从而一举夺权。
为什么非得先掌控河北才夺权呢?在五代,河北为兵家必经之地,它对中原腹地河南的安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谁能控制河北,谁就拥有了控制天下的先机。
其次,陈桥驿兵变实则是一场政变。
陈桥驿距离开封40里。从开封到此,不过半天的路程,士兵与其说是行军,不如说是旅行,兵变后又减少了长途往返,不容易引起士兵的逆反心理,正可以强力约束。而郭威当年兵变时,前后行军二十多天,辗转千里,士兵疲惫,自然难以约束。
最后,人心思定。
百姓早已看够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只要能给他们安定的生活,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尤其当看到兵变后,士兵并未烧杀抢掠,而是秋毫无犯,解甲归营,更增加了对赵匡胤的好感。
此后,随着时间推移,如欧阳修、苏轼、范仲淹、司马光等人,都认为“祖宗以仁义开国”。
明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也认为赵匡胤“受非常之命,而终以一统天下,底于大定,垂及百年,世称盛治者。”
与这个相关的,赵匡胤能为后世称颂的,还有他的三条誓约。
开国后不久,赵匡胤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了三条禁令:
第一,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第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第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三条誓约平时都用黄幔盖着,只有新君即位的时候才能打开看到,直到“靖康之变”后,这些内容才得以公之于众。
因为这三条誓约,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而无性命之忧。
而赵匡胤开创的宋朝,也被陈寅恪给予很高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本次兵变最大的输家无疑是柴宗训。
兵变后,原本是皇帝的柴宗训成为郑王,十三年后死去。他的长子,被封为郑国公。其余后代,到宋仁宗时,被封为崇义公。柴氏子孙,可不经考试即授予官职,直到南宋灭亡。
还有一个流血的韩通。
他被追认为后周的忠臣,得以厚葬,而他的画像,被赵匡胤扔到了历史的角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