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 >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哪个朝代)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哪个朝代)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哪个朝代)近期,某大学美女教授孙鹤在央视网某频道在讲解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时认为颜真卿将“蒲州刺史”的“刺”写成“刾”,是写了个错别字,而且她读为“jiashi”,还调侃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闹了个大笑话,孙教授

近期,某大学美女教授孙鹤在央视网某频道在讲解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时认为颜真卿将“蒲州刺史”的“刺”写成“刾”,是写了个错别字,而且她读为“jiashi”,还调侃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闹了个大笑话,孙教授自己也一时成为网络调侃的对象。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哪个朝代)

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是哪个朝代)

博士不认识有些汉字是正常的,但是把“刺史”读成“jia史”并且拿出来显摆就不对了。

我不想过度解读博士、教授识不识字的问题。为了自己在工作中不犯错,也找“度娘”科普了一下中国古代的“刺史制度”,以免用时贻笑大方。

“刺史制度”最初设置于汉代,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种。

汉代的“刺史制度”是秦代监御史制度的延伸。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汉初承秦制,但是在汉高祖时期监御史制度曾经取消过一段时期,直到汉惠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恢复了监御史制度,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制度设计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很多监御史被“潜规则”,跟地方诸王、郡守等相互勾结,工作很不力。汉中央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汉文帝时期在监御史制度之外设置了一套新的地方监察制度--丞相史出刺制度,和监御史制度并行。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奠定了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基础,形成了刺史制度的雏形。

宣帝、元帝以后刺史职权一直在发生变化。西汉中后期,虽然刺史的主要职权还是监察,但是在执行公务时,刺史作出了一些超出监察之外的事情。刺史一度改称州牧,但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其作为监察官的本质并没有变。不过,正是在这个阶段,刺史开始由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

王莽称帝时期,州刺史改称州牧。当时反王莽武装斗争在地方上蜂起云涌。为了增强地方实力,以便于镇压武装暴动,王莽不仅给予州牧统军作战的权力,而且给州牧加将军称号。王莽设置牧副监,其主要职权是监察,起到刺史的作用。至此,州牧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西汉时期刺史一直作为地方官员行使职权。

隋朝统一,隋文帝以“刺史”为郡、州长官。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

唐代改郡为州,改刺史为太守。至玄宗时,复州为郡,复太守为刺史。肃宗再复唐初旧制。被美女教授调侃的颜真卿曾经担任或蒲州刺史、饶州刺史、抚州刺史、湖州刺史等地方官。

宋代以朝臣担任知州(或府)事,所行使的就是隋、唐刺史的职权。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所以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

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就被作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资料来源: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百度词条

上一篇: 鲸吸牛饮(鲸吸牛饮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狄光远(狄光远的妻子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