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救人无数的张仲景,一代儒医的传奇人生
张仲景(原名张机,约公元150年至154年-约公元215至219年),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天年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张仲景的著作是什么并著述了脉经(张仲景的著作是什么书)
张仲景汉代著名医学家。少即聪颖,他的同乡何颙,极为赏识他的才智,曾预言其“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果如其言。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尽得其传而过之。据唐·甘伯宗《名医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世每以“张长沙”称之。并以“长沙”称其医方医术为“长沙方”、“长沙法”。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内、外、不内外“三因致病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尤其是在临证中以六经辨治伤寒,以脏腑辨治杂病,以及“汤证”的辨证方法,形成了以理、法、方、药为标志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并成为中医临证的基本指导原则。两书收载有269首方剂,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这些方剂以其卓越可靠的疗效,被后世誉为“经方”,两千年来常用不衰。
现代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都是出自张仲景著作的效验方剂。后世医家尊崇张仲景学说并使用经方,代有传人,队伍庞大,称为“经方派”。注释、阐发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的著作有数百部,文章有数千篇之多。
张仲景不仅博闻多识,在临证中对病患更是体贴入微。他曾严厉批评当时一些不讲医德,不负责任的颟顸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批评中体现的,是张仲景对医德的重视和坚守。
张仲景被历代医家所敬仰,作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医学家,他被尊奉为“医圣”。张仲景学说传播到世界各国,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古方派”,就是尊奉仲景学说的重要流派。
在我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或以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而在这些名医中,有一个人因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杰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为医圣,他就是中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奉为儒医鼻祖的张仲景。
河南南阳,因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春秋时楚设宛郡,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南阳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在南阳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诸葛亮、张衡、范蠡、姜子牙等众多文化名人,而张仲景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位。
在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有一个占地十七亩的建筑,它就是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医圣祠座北朝南,其始建年代已无从确考,但是它却以极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在医圣祠的庭院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医圣张仲景塑像,他凝眉深思,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眉宇间,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我们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时空,亲身感受到了他那“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定为良医”的胸襟。
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的呐喊,而医圣祠也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与自然疾病做斗争的拼搏精神。
翻阅史料,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张仲景的记载,在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医生是没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印记的,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典籍的蛛丝马迹中去探寻张仲景的人生轨迹。
关于张仲景的出生地,数千年来一直存有争议,从清朝陆九芝《张仲景传》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张仲景,南郡涅阳人也。”南郡就是今天的南阳,而关于涅阳,大部分后世研究者都认为是南阳邓州的穰东。穰东古称涅阳,也就是《张仲景传》中记载的张仲景的出生地穰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商贸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的说法。
公元150年前后,张仲景出生在当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对扁鹊高超的医术十分钦佩,从此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年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间战乱频繁,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而张仲景的故乡南阳也未能幸免。当时南阳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忧患诗人王粲曾在他著名的《七哀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七哀诗》节选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家族的遭遇更坚定了少年张仲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豪迈志向,从此决心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治病救人的医学事业之中。
张仲景最初拜同族名医张伯祖为师,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宋朝张杲的《医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张伯祖,南阳人也,独好方术,珍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世所重。”意思是说张伯祖无论是诊断还是处理都十分精当,非常谨慎,所治疗过的病人无一不好,被当时世人所尊重。
由于张仲景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很快便掌握了老师传授给他的全部医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
当时封建统治者不重视医学,社会上又普遍迷信巫术,不少贫穷的人在巫婆和妖道的欺骗下用符水治病,结果被夺去了生命。张仲景非常痛恨这些巫婆和妖道,每每遇到这些欺人钱财、误人性命之事,便会出面干预,并用自己的诊治效果来反对巫术迷信,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为了使更多的病人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张仲景创立了一套新医术来为人治病。张仲景的医疗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他在行医过程中常常见到有些医生给人看病“按寸不进尺,握手不及足”敷衍搪塞,草率处方,单凭一张巧嘴欺人,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庸医作风,张仲景十分反感。他在看病的时候总是先仔细观望病人气色,察听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询问病人的感受,并且结合切脉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做出确切诊断。
当时连年战乱,疫病流行。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其家“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但自建安纪年(196年),不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而死于伤寒者“十居其七”,可谓创钜痛深。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原本散佚,在晋代曾经名医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只存《伤寒论》十卷。到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偶然发现《金匮玉函方》三卷,经林亿校定,析出杂病、妇科两卷,为《金匱要略》。《伤寒论》主要论述伤寒证治,《金匱要略》则主要论述杂病证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此外,还撰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等,前者有敦煌卷子本存世。
张仲景的诊断技术是很高明的,据《伤寒杂病论》及《针灸甲乙经》两书的自序记载,张仲景有一次遇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见他脸色不好就对他说:“你已经染上病了,应及时治疗,否则四十岁会掉眉毛,那时不仅不容易医治,此后半年命将不保。”当时王粲年仅二十岁,正是春风得意,听后非常不高兴,认为张仲景是在炫耀自己的医术,也没有吃张仲景给他的药。二十年后,王粲果然掉眉毛了,这时想再治病可已经来不及了,此后只活了187天就去世了。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张仲景的医术已经日趋精进,在故乡南阳小有名气,不过距离一代医圣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中国中医学的巅峰的呢,他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请持续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