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即使是放在世界文化发展脉络中,中国文化都称得上是最亮的那颗星。若要从这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中选出一个最古老、最具说服力的代表,“汉语言文字”当有一票。汉语言文字的结构独特,作为使用人数最多、使用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字,它的出现使得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记载和传承。而说到汉语言文字的精髓,就不能不提一提成语了。成语多承袭古制、脱胎于古籍典故,是汉语言中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形式之一,自然也是考查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
《成语说文化》《成语讲历史》《成语有智慧》罗米著 天天出版社
罗米老师,是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和艺术学博士,现致力于传统文化普及和儿童艺术教育工作。已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全六册)等作品获“第二届博物馆童书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年度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等荣誉。
罗米老师创作的这套成语故事系列作品共三册,分别是《成语说文化》《成语讲历史》和《成语有智慧》,每册的内容各有侧重。《成语说文化》的内容比较全面,分为神话、寓言、古代衣、食、住、行等几个板块;《成语讲历史》把讲述重点放在由著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发的成语上;《成语有智慧》则精选了数十条与生活和哲学思考相关的常用成语。这套书在体例设置上,除了基础的成语释义和成语典故外,着力介绍了成语相关的文化内涵,并辅以文物实拍照片,带着孩子们走进博物馆,从古代真实生活出发,通过各种真实存在的古代器物,直观地帮助孩子们理解成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比如“完璧归赵”一词,蔺相如与和氏璧的故事孩子们都很熟悉,但是为什么这几个国家争夺的不是黄金或其他宝贝,偏偏对一块玉璧如此执着?这就要从玉石对于中国古人的精神意义说起,了解了玉石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了解了璧是玉器中规格最高的器型,自然能够对完璧归赵的原因有更深的理解。再比如“邯郸学步”,这个成语的典故简单到寥寥数语就可以讲清楚,但是为什么典故中的年轻人不去模仿学习其他地方人的走路姿势,一定要学邯郸人呢?邯郸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又为什么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在《成语有智慧》中,读者将了解到关于邯郸的历史。“邯郸”这个地名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作为城市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历史上曾经是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当读者看到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和承盘,通过器物精美的造型、繁复的制作工艺,便不难想象当年的都城邯郸是多么富庶,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此聚集,难怪典故中那个燕国年轻人一定要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再说说“黔驴技穷”这个成语,典故本身是一则充满哲学意味的寓言,内容有趣、耐人寻味。驴子的形象似乎从此和愚昧沾了边,许多带“驴”字的词都带有贬义,但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驴这一形象却有着别样的意义,甚至拥有了一丝超凡脱俗的趣味,是古代文人名士作品中不能忽视的形象。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也都有以驴为形象创作的作品,比如表现竹林七贤不随波逐流的《七贤策蹇图》,表现画家淡泊潇洒的《驴背吟诗图》,连《清明上河图》也由一队驴子拉开了汴梁城繁华的序幕。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滥竽充数”,但是为什么齐国的整个乐队都在吹奏竽这种乐器?除了竽,古代还有哪些乐器?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套图书“文化内涵”与“代表文物”的部分都能找到答案。
每一个小小的四字成语中都蕴含着一段脍炙人口的典故,而在这些故事和典故的背后,蕴藏的正是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源头。在《成语说文化》《成语讲历史》《成语有智慧》三册书中,作者通过一件件化为具象实物的宝藏,帮助小读者直观地看见文化,看见汉语言文字的伟大。通过这套书,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关于成语的基础知识,更能获得相应的拓展知识,了解到与成语核心内容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走进博物馆,观看与成语相关的历史文物,加深对成语本身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