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封神榜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既是中国早期商周历史的文学化演绎,也是明代文人想象与神话体系的超现实建构。
实际上,神话信仰对中华文明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对特定文化的宇宙观、价值观和行为礼仪等发挥着基本的建构和编码作用。因此,追溯和探寻中国人自己的神话世界,是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神话史诗类电影无疑是讲述民族永恒情感和经典文化价值最通俗的方式之一。
最近上映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即定位于此。它被看作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大型神话史诗电影,为观影者徐徐展开了一个融合当代视角与工业电影美学的东方神话体系。
影片改编自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成书的《封神演义》,在殷周易代的大框架下,用纵横想象的长篇叙事方式,结合史诗的表现风格和神话的艺术手法,将王朝更迭的巨幅画卷和人性抉择的情感世界戏剧化地呈现在荧幕之上。
影片一改以往封神传说影视剧的拍摄视角,以少年姬发的成长历程为故事主线,在基于原著叙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价值选择和能引发共鸣的情感联结。
可以说,影片以英雄史诗的格局,为影视领域推进对中华文化和神话体系的理解和呈现,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
从“环”到“还”:一段回乡之旅
贯穿影片的一个主线即少年姬发的觉醒和西岐故乡的归途。作为质子的姬发从小就被送往朝歌,从崇拜追随商王殷寿到龙德殿上弑父与否的徘徊挣扎,直至最终明晰内心回归正途,展现了父权制度下个人面对权力私欲的心灵抉择。
影片中,姬昌在牢狱中询问前来探望自己的儿子姬发,“这只玉环,你还记得它的寓意吗”,一方面是想以“环”比“还”,表达8年来期盼儿子归家的深沉父爱,一方面也希望唤醒深陷迷途的姬发重还“家乡”,回归属于自己的文化母体——西岐。而镜头在父子对峙的切换中,暗指了姬发虽看似身在牢狱之外,其实心困其中。
过千山,是故乡。影片的最后,姬发看清了未来的路,也看清了真正的“父”。兄长的白马,父亲的玉环,金黄的麦浪,西岐的土地,农耕的家乡——姬发的返乡不仅是人身的回归,也是挣脱牢笼真正迈向明君的回归,更是作为一个西岐人心系故土和百姓精神的回归。
只有知晓“还家”,才能通向“大国”,这是影片想在第一部揭示的核心奥义。从“环”到“还”,表达了中国人自古落叶归根的眷恋之情,刻画了人性中对忠诚、亲情、成长等永恒主题的追求。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
“非遗”传承:打开影像化传播之路
本片诚意之处在于最大限度利用“非遗”工艺并汲取中式古典美学风格,辅以现代科技,在服装、化妆、道具上精益求精,承古创新,呈现出一个平衡神话世界与真实历史的中国神话史诗的视觉盛宴。
其中,昆仑仙人、姜子牙等人物造型多来自于山西道教遗址永乐宫元明时期的水陆画,欲图尊重还原《封神演义》小说的创作者在明代受道家文化影响所构建的神仙群像。
而影片开篇搭建的美轮美奂的昆仑仙境,其灵感来源于宋代山水画,以墨笔雅趣传达了中式审美中对神话世界的想象。
▲明清道教水陆画。
另外,由于故事的发生时期在殷商阶段,在创作中必然需要加入上古元素,殷商青铜器的纹样、图案以及玉文化的复刻在片中使用的酒器、玉佩、服饰等载体上都有明显的呈现。
重要场景龙德殿的格局则遵照故宫太和殿的形制1:1还原,考虑到古代商人尚“白”,因此整个宫殿以白色为主基调,而其他几位诸侯国的人物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五行五色”的概念。
在“非遗”工艺展现方面,影片也不遗余力。姜王后在戏中所披云肩,是“非遗”手工刺绣村落中的绣娘耗时近一年完成,需要至少七层工艺,尽显华美精致。在商王殷寿登基大典上用于表演上古传说“玄鸟生商”的玄鸟,是山东潍坊风筝制作的“非遗”传承人用竹子扎制而成。另外,龙德殿上的王座屏风也让观众在影院近距离感受到中国“非遗”木雕的栩栩如生。屏风的外观采用了殷商图腾饕餮,以及“玄鸟生商”和三十一代商王的历史故事,由浙江东阳木雕、安徽歙县木雕等“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
可以说,从电影视觉呈现角度看,《封神第一部》是对东方神话体系与工业电影美学进行的一次尝试性的碰撞与融合。影片保持了对中华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敬畏和力求还原之心,同时也不失想象力和创新性,以中国电影新技术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打开了传统技艺传承与推广的影像化传播之路。
▲电影中人物的服装细节,体现上古元素、图案。
▲龙德殿木雕。
探源神话基因:中华认同之根
神话是公共的,它不是由单个人创造出来,也绝非一成不变。
玄鸟生商、凤鸣岐山等上古神话传说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具有终极价值和意义的现实秩序。而《封神演义》等小说则是在真实历史背景和明代人世界观、宇宙观的基础上,对上古神话世界的再建构。
神话有别于历史之处即在于,它可以融入所处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进行再创造。在中华神话体系建构与演变的过程中,神话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封神》里,我们能看到“鲜衣怒马少年时”,看到“谦谦公子温润如玉”,看到“父慈子孝弟兄友恭”,看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能看到“天下共主”,也能看到“救世济民”......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传统。
在封神神话体系的大框架下,影片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元素,吸纳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的同时,将儒释道三教经典共冶一炉,并突破性地进行了东西方神话元素和史诗风格的碰撞,体现了东方神话体系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民族,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明白自己是谁,进而懂得自己将去向哪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封神第一部》将视线投入到深邃的中华历史纵深处,有着一份为中华文明寻根探源的真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