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来源

《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来源

《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来源前有建安傅斡称其“达智知变,正而有谋”,后有鲁迅先生“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在《三国演义》,文人智将中最为出彩的就是诸葛亮,而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描写来看,两者出入较大。文章立足于《三国演义》,溯源《三国志》中诸葛亮形象以及《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从诸葛亮形象演变,看罗贯中从演义文体下对诸葛亮角色的事件择取、人物塑造

三国志平话内容_三国志平话知乎_三国志平话

分析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源流

诸葛亮形象分析,从来都是许多人所热议的。前有建安傅斡称其“达智知变,正而有谋”,后有鲁迅先生“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直至今日,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一个论题。这一由来,离不开《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写,离不开三国那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所属阵营的特殊性,离不开后世对其的修饰、塑造。诚然《三国志》中所描写诸葛亮也并非完全真实,但我们可以从对诸葛亮在史书、平话、民间流传以及演义中所具有的不同特质和描述,对演义中罗贯中塑造诸葛亮时选材取舍,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形象是如何被塑造而出,同时浅论其中之道理所在。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形象

虽说是从《三国志》来分析诸葛亮形象,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所看不多,便主要以“隆中对”及《出师表》,来分析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

诸葛亮在将略方面,并不擅长。“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陈寿对诸葛亮这一评价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的。陈寿曾为蜀臣,自然较之他者多诸葛亮的了解会更多,历代学者也较为同意这一评价。魏晋以来,乃至于清,都有不少学者对诸葛的军事才能保持怀疑态度。譬如街亭一战,便是多数学者对此评价的有力论据之一。同时,闻名天下的“隆中对”,则是许多人认为诸葛亮是军事大才的支撑,但“隆中对”本身具有的局限,以及当时诸葛亮仅从政治角度考虑地势,远近关系,而未能从行军打仗的实际考虑荆州、益州直接联动困难等等此类,导致其天下三分的隆中对多少有其缺憾。而作为近乎是投靠刘备的“投名状”存在的隆中对,诸葛亮自然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下此断言,从这其中便能窥探一二,诸葛亮军事上的才干恐怕确实不算顶尖。后续的北伐与隆中对原则相悖,以致关羽被擒,刘备意气,蜀国大伤,难辞其咎。历史有名的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所做无非是说服了吴主孙权,使其与蜀国联手,而在具体的战斗环节,则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周瑜全程策划指挥,主力的军队也是吴国。

诸葛亮并非传统忠君形象。君臣关系,向来是古代敏感之处,君与臣的界限和言辞,向来是分明、谨慎的。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多处与这一传统“忠臣”形象相悖。《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一众名篇的留存,让我们对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谏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那便是不直言,不妄言,以委婉为主。而在《三国志》的《出师表》一文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诸葛亮在此文中的用词“不宜妄自菲薄”“不宜偏私”等等,这一用词,实在说不上委婉讽谏,是直言不讳了。诸葛亮论功,对待他人或许是可如此,但对于一国之君,如此言论难免有教训之意,虽很难说是出自诸葛亮的其他目的,但不敬君,是基本没跑了。诸葛亮在刘备离去之后,军政大权在握,对于刘禅确实是维持表面尊敬,而无刘备在时的限制之意,反而是由自身资历相持,“摄一国之政事”。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诸葛亮在《三国志》中表现出的便是长于治军内政,而不擅军略带兵,且非传统忠君思想的臣子。他或许服于刘备,但未必全然服于刘禅。

《三国志平话》中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神仙道术,法力无边。在《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形象从一个文人谋士,变成了精通术法的神仙,挥剑成河,撒豆成兵。同时,其法术高强还体现在诸葛亮算准刘备三兄弟会来拜谒自己,特意装睡在榻,让小童告知刘备三人改日再来。《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还添加了一些莫须有的功劳,赤壁大战这一经典战事从周瑜主角变成了诸葛亮主角,孔明道术超凡,借东风破曹军,甚至于算准曹操败走华容道,而大雾起才得以逃生。边缘化周瑜,也是在《三国志平话》开始盛行。诸葛亮道术高明,还体现在他降伏南蛮,六月抚琴,天降大雪,还有改变风向,毒攻蛮军,蛮王孟获在意识到诸葛亮是神仙下凡后才甘愿投降,极具神话色彩。

其他流传的诸葛亮形象

《汉晋春秋》首次出现“七擒孟获”故事,而羽扇纶巾、乘坐素舆的形象,则是从裴启的《语林》流出,郭冲的《条亮五事》出现了空城计场景,”彗星入营”而后诸葛去世,以喻诸葛亮星宿下凡,出自孙盛的《晋阳秋》,这也是后来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故事前要。唐诗、民间故事中,诸葛亮多以“智将”和“贤臣”形象出现。

《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塑造选择

在《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角色形象便已经是多元化,很丰富。而演义中作者对诸葛亮形象的选择,并非如同他在文中所说,事例文字全承陈寿,而在其中进行创作,而是兼而有之,不仅包括了《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还选取了民间各种流传。

在形象描写上,主要描述的是“忠”和“智”。诸葛亮的“忠”体现在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时忠心耿耿,恪尽职守。辅佐刘禅时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时的诸葛亮之忠,便尽量避免出现对君的疑似“不臣”行为,更多铺垫他的付出。诸葛亮的“智”则借用了《语林》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有神仙之概,所做之事也近乎神仙行径,料事如神,谋略超人。而在赤壁之战中加强诸葛亮作用,将周瑜所做之事移与诸葛,又设本不存在的草船借箭(原是孙吴意外操作,却变成诸葛有意为之)和在《条亮五事》中出现过的空城计,在《汉晋春秋》出现的七擒孟获(七擒孟获为了合理化,并考虑观感,将神仙法术改为了火烧藤甲兵,合理化剧情,极人之事,显神仙之威”)都成了为诸葛亮的智慧进行塑造的素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不类于陈寿《三国志》的平实记录下,稍有自持自傲之嫌和不擅军事之短,也不全类于《三国志平话》中的神仙下凡。而是在贴近于演义作品,适用于小说观感以及作者自身尊刘思想下的塑造,诸葛亮便成为了一位忠心耿耿,江山社稷于心的耿耿忠臣,胸有大志挽大厦将倾,良计不断奇谋频出的军事奇才。

上一篇: 为什么说周穆王很传奇?
下一篇: 三国志平话:三英战吕布,张飞最勇烈,刘备袖手旁观,关羽变龙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