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名人叫鱼豢[huàn],他是个大学者,也是个历史学家,《魏略》就是他私自编撰的。据说这个鱼豢曾经向他的老师、著名经学大师隗禧请教如何读《左传》,隗禧回答说:“欲知幽微莫若《易》,人伦之纪莫若《礼》,多识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诗》。《左氏》,直相斫[zhuó]书耳,不足精意也。'
《魏略》书影
隗禧是这样回答鱼豢的:如果想知道一些深奥精微的道理,可以去学习《周易》,如果想学人伦礼法,可以去学习《礼记》,想要知道山川草木的知识,可以去学习《诗经》。但是《左氏春秋》不过是人们相互算计攻伐的书而已,不值得认真学习。
《左传》书影
对话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语境,就容易被误解。从这段文字记载中,槐禧称《左传》为'相斫书'是无可否认了。但其中是否涉及对现实的考量和古今文之间的辨析,现在都难以考证。但是近代,由槐禧的这段话引发的讨论,范围已经不只限于一部《左传》了。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昔人唯《左传》为相斫书,岂唯《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梁启超
当然,梁启超说出这番话,也必须考量他发声的语境。时当中国面临西方工业化浪潮所导致的资本东进的巨大冲击,在新旧之间难以取舍,不维新,就没有办法拯救华夏;维新则痛如剔骨。因此在发表维新的主张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激烈的表达。但是梁启超也确乎说了这一番话,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难道二十四史都是'相斫书'嘛?
面壁十载学.......屠龙?
现在,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学历史,就是学屠龙术。
这样的人还不少:
甚至还有的建议姑娘们谈恋爱之前也多读读史书,学点'屠龙术',免得被人骗。
而且这个思想已经不局限于历史了,开始有水漫金山的趋势。有博主在微博上公然做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三大哲学,全是统治术;百家争鸣,其本质就是统治术争鸣。
孔子叹惜说:甚矣!吾之衰,吾不复梦见周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引述董仲舒的话,是这么说的: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资治通鉴》卷十七
欲正人,必先正己,正己以化人。
这是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文字。我国传统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政治纷争,读者们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人从中读出了'阴谋'和'诡计',从中学到了小聪明,小计谋,有的人还声称可以从中学到'驭人术'、'统治术',更有甚至,说什么'屠龙术'。哎哟,这个时代,还不祛魅吗?真的,学什么屠龙术,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学学怎么杀猪,恐怕对生活更有益处。
大家一起学杀猪
史笔如刀,刀尖有血
南宋有一位以身殉道的宰相,文天祥,大家都是熟知的,小学课文里背过他的《过零丁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形象了。他还写过一首《正气歌》,这首歌是能治病的。现代很多人的毛病源于正气不足,把这首歌背下来,大有裨益。你问为什么?正气存于内,外邪不可干嘛。其中这两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细嚼,大补。
文天祥 像
在晋董狐笔说的什么呢?
公元前607年,又贪财又残暴的晋灵公被姐夫或者是妹婿赵穿带兵杀死,随后原本晋国的正卿赵盾和赵穿迎回晋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为晋成公。太史董狐记载到:'赵盾弑其君'。赵盾反驳说:'不是我杀的啊!'董狐回答说:'你是晋国的正卿,执政的人,你扔下国君不管,致使国君被杀了,也没有惩治弑君者,罪魁祸首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无言以对。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左传·宣公二年》
而齐太史简的经历要比董狐稍微惨一点。
公元前548年,当时的齐国的君主齐庄公不大修身,与齐国大夫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一方面是权力的诱惑,一方面是绿帽之仇,于是崔杼联合棠无咎杀掉了庄公,立庄公的弟弟杵臼为齐景公,自己为右相,把持了朝政。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被人揭破了底,很不高兴。齐国太史于是被砍了。这个太史的弟弟看到哥哥被砍了,虽然觉得对方手里有刀,自己手里也有刀,但是眼下自己手里这把刀是文人之刀,确实拼不过武人的刀啊,但他写到'崔杼弑庄公',崔杼复杀之。三弟看两个哥哥都被杀了,想了想,还是写下'崔杼弑庄公',崔杼没有杀他。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当中,同时也被《左传》收录在内,小编复述的时候,略有一点想象夹杂在其中,但是大意如此。
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读这短短几句话,千载之后,犹闻膻腥。
历史上绝不缺少有风骨有正气的人和事,史书中也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东汉时有教化'梁上君子'的陈寔,北魏时有以身作则的房景柏,有'不欺暗室'的杨震,有'嵩山长隐'的武攸绪......这些人和事,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忽视的。
唐宪宗曾经询问裴垍,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怎么做呢?帮助实现了唐朝中兴的名臣裴垍回答道:'先要把自己的心摆正。'
上尝问垍,为理之要何先。对曰:'先正其心'。《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所以,历史是一本什么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醉心权术倾轧者见相斫。
怎么来回答,全凭读者君的心意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