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这一年也是春秋的开始。关于春秋的终年,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按司马迁《史记》的划分,春秋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总共295年;还有一种说法,春秋终于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司马光《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晋国国君列表(晋国被哪三家瓜分)
公元前632年,晋军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晋文公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其后历经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晋国称霸长达百年。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中,将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列为春秋五霸,其中晋国独占四位。晋文公自是无须多说,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三人的功业相比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也是不遑多让。
晋国西抗秦国,南拒楚国。一代霸主秦穆公、楚庄王虽然称霸一时,各领风骚数十年,但因晋国的存在,秦国只能向西发展,欺负一下西戎,对东方诸侯各国没有多少影响力;楚国与晋国争霸百年,败多胜少,有三次被晋国攻到本土,而楚国连晋国的边境线在哪都不知道。
可以设想,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中国基本就没有秦国什么事了。但它就是灭亡了,可惜不?晋国的灭亡不在外在内,在那个弑君如家常便饭的年代,主弱臣强从来都没有好的结果。从六卿治国到三家分晋,晋亡则春秋终,战国始。
晋国的始封祖所说是周成王的幼弟虞,成王时,唐国发生内乱,周公便出兵灭了唐,成王把唐封给了虞,所以虞也被称为“唐叔虞”。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迁居到晋水之旁,遂改国号为晋。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十年,犬戎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晋文侯联合郑、虢等诸侯驱逐了犬戎。周平王即位,而此时虢公翰又拥立了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王室出现双王并立的情况,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其后一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东周。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攻杀了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二十一年的二王并立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周平王命晋国与郑国夹辅周室。
晋文侯死后,昭侯即位。昭侯封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曲沃,称为“曲沃桓叔”。曲沃桓叔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七年后,晋国的大臣潘父杀了昭侯,意图迎立曲沃桓叔为君,但被晋人击败。昭侯的儿子平即位,称为晋孝侯。不久曲沃桓叔也去世,桓叔的儿子庄伯即位,带兵伐翼(晋国国都),杀了孝侯。翼人又立孝侯的弟弟鄂侯为君。
晋鄂侯二年,曲沃庄伯十一年入春秋(鲁隐公元年)。
晋鄂侯六年(鲁隐公五年),曲沃庄伯联合了郑、邢两国的兵伐翼(晋都),鄂侯出逃到随邑(晋地)。不久,曲沃背叛了周王室,周王派虢公带兵讨伐,立鄂侯的儿子光为晋君,是为哀侯。
鲁隐公七年,曲沃庄伯去世,他的儿子称即位,是为曲沃武公。到了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齐桓公称霸的次年),曲沃武公又起兵伐晋,灭了侯缗。到了这个时候,周僖王也无能为力,只得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任命曲沃武公领一军为晋侯,是为晋武公。从此,曲沃的支庶这封竟成了正式的诸侯了。
从桓叔初封曲沃到武公并晋,晋国共分裂了六十七年,到此时才再度统一。
公元前677年(晋武公三十九年),晋武公去世,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献公是一个雄主,晋国强盛的基础完全在他的手里达成。
1.平定内患
献公即位后,曲沃桓叔和庄伯的后裔在晋国十分骄横,逼迫公室。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晋献公采用大夫士蔿的计策离间桓、庄之族的内部,使他们自相残杀,最后献公把诸公子们全部诛杀,内患告靖,政权便集中于中央了。平定内患后又定都绛邑,渐渐向外发展。
2.假虞灭虢,再灭虞
晋国地处黄河上游,在这个区域内,较大的国家除周以外,有晋、秦、虞、虢等国。其中晋国扼居河曲一带,表里山河,四面都是戎狄的小部落,地大势固,易于发展。秦国偏居河西,出口为晋、虞、虢等国所扼,守土易,东出难。虞、虢两地地势最为险要:虞扼茅津,虢据殽函。
在武公并晋的时候虢国曾经出兵讨伐过武公,后来虢国又入侵过晋国,晋国强大后,献公想报仇,就用了大夫荀息的计谋,假道伐虢(虢在虞南,晋在虞北,所以晋伐虢定要借道于虞)。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国破了虢国都城上阳,灭了虢国,回兵途中顺势又灭了虞国。
晋国得了虞、虢,便向西足以制秦,向东足以争霸。晋国在春秋时为第一强国,便是这个原因。也因此秦国无法东出,只能西向称霸西戎。
3.继承人之乱
是人都有缺点,普通人的缺点只会影响到自己身边的少数人,但是缺点在有权力人的身上会被放大无数倍,影响甚广。晋献公虽是一代雄主,但他在女色方面却是非常的糊涂。骊姬深受献公的宠爱,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于是联合献公的男宠蛊惑献公,把三个年长有为的儿子支派到边疆,这三个儿子,一个是太子申生,后来被骊姬他们用阴谋害死。另外两个分别是公子夷吾和公子小白。
献公去世前把小儿子奚齐托付给大夫荀息。献公去世后,荀息果然拥立奚齐即位,但是大夫里克想迎立重耳为君,便纠合了三个公子(申生、夷吾、重耳)的徒党杀死了奚齐。荀息又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里克又把卓子杀死,荀息也殉了难。就这样,晋国暂时进入了无君的状态。
却说晋国进入无君的混乱状态后,公子夷吾正在梁国,他想回国为君,便向秦国请求帮助。彼时秦国的国君是秦穆公。
他是晋献公的女婿,看见晋国的内乱,想趁机捞些便宜,便联合周王室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惠公。
这惠公曾经许诺了秦穆公一些好处,但是即位后并没有兑现且晋国闹灾时秦国也援助了晋国,而当秦国闹灾需要晋国的帮助时,晋惠公却拒绝了。
这让秦穆公十分恼火,便出兵把晋国收拾了一顿,还把惠公也掳了回去。幸好秦穆公的夫人是惠公的姐姐,知道惠公被抓回了秦国,寻死觅活好歹让秦穆公把惠公放了回去,但收取了晋国河东地区。
惠公回国后更是把太子圉送到秦国为质,这一时期晋国完全被秦国压服了。
1.文公复国
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不但归还了晋的河东地区,而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圉并不甘心在秦国作人质,便找了个机会逃回了晋国。这秦穆公也算是一方霸主,连续两次被惠公父子坑,当真是恼火,秦国与晋国断绝了关系。不久,惠公去世,圉即位,是为晋怀公。
而公子重耳在各国逃亡一十九年后,最终来到秦国。秦穆公便想立他为晋国君,便派兵送重耳回国。
加上晋国的臣子作内应,重耳很快夺取了晋国政权,怀公出逃,最终被重耳派人杀死。重耳即位为君,是为晋文公。
2.城濮之战,一战而霸
春秋时期的小国如郑、卫、宋、陈等在晋、齐、楚这些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他们没有立场,谁强就依附谁,谁打过来就投降谁,这就是弱者的生存之道。
楚国北掠时,宋国原本是依附了楚国的,晋国强大后,宋国便背楚投晋。宋国的这次举动成了城濮之战的导火索。
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4年),楚国进攻宋南部要地缗邑,鲁国则引导楚国进攻齐国。次年,楚成王亲自率军,并联合郑、许、陈、蔡等国大举进攻宋国,宋国首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宋成公派人向晋告急求援,晋国内部达成一致:晋无须直接派兵援宋,楚和曹友好,且新近与卫联姻,只需要派兵进攻曹、卫,楚必然往救,则齐、宋的军事压力就可以解除。不知道战国时候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否参考了晋国的这次策略。
楚国围攻宋首邑日久,晋国攻曹伐卫进展迅速,卫降曹破,中原形势剧变。楚国错过了救援时机,战事延长。楚、晋即将发生军事冲突。但是楚成王并没有与晋军直接冲突的决心,而且收到了秦国也已出兵的消息,便决定撤兵,等待时机再进攻。但楚将成得臣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声誉,贪功近利,认为旦夕可下宋都,不应该半途而废,因而拒绝执行撤军命令。
成王虽然对成得臣不执行命令心中不满,但是也心存侥幸取胜之心理,所以也没有坚持让其撤军,只派了很少的军队供成得臣指挥。
与此同时,晋国还促成了秦、晋、齐、宋的联盟。公元前632年,随着楚军解除宋都之围,宋军部分兵力与齐、秦两军在城濮会师。
随后,双方在城濮展开了战斗,晋国军队先击破楚左右两军然后合兵对楚军进行包围。狂妄自大的成得臣见大势已去,在晋军合围态势形成之前收兵撤退,避免了全军覆灭,晋军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的第一次大战,这次战争关系到中原的全局。这个时期的楚国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诸国,如齐、宋都被楚侵略,而鲁、卫、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而周王室也被狄人入侵。这是“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的时代,要不是晋文公崛起于北方,勉力支撑大局,那么不到战国,周室和中原诸侯就被一扫而空了。
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退出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得以维持。
晋文公从城濮凯旋,在践土与诸侯会盟,来结盟的诸侯包括晋、齐、鲁、宋、卫、郑、蔡、莒,周王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晋文公从这时起便是正式的盟主了。
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襄公也是一个有雄才的君主,所以文公虽死,晋国的霸业依旧不衰。
襄公即位的第一年是非常辉煌的一年,三战三捷。
1.崤之战,败秦
就在晋襄公还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秦穆公开始蠢蠢欲动。秦穆公不听百里奚、蹇叔等良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命令孟明视率领秦军千里远征伐郑。郑国早已得到消息并做好了准备,秦军的阴谋没能得逞。秦军只好撤军,但是在归途中灭掉了滑国。
晋国方面得知秦军伐郑未克,正在撤退。晋襄公召开会议,中军元帅先轸认为:秦晋之好已成过去,我们的先君死了,秦国人却攻灭我们的附属国,先轸强烈要求将秦军全部灭掉。老成持重的栾枝却考虑秦晋交恶后,晋国可能面对的背腹受敌的窘境。最终,栾枝还是拗不过先轸,晋襄公听从先轸之言,命先轸全权负责剿秦行动。
四月,当秦国的大军进入崤山谷地时,早已埋伏于此的先轸下令全军包围秦军,对秦军实施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歼灭战。经过一天的恶战,秦军斗志丧尽,全军覆没,崤山之谷尸横遍野。秦军的三员主将尽皆被俘。这一仗被史家认作是“秦晋之好”的终点,此役过后,秦国彻底丧失与晋国争霸的资本。
2.箕之战,败狄
八月,狄人侵晋。晋襄公亲征,在箕地打败狄军,下军大夫郤缺斩获了白狄的君主。在这次战争中,晋元帅先轸因为前次在襄公面前失了臣礼,自己感觉有罪,就除去头盔,冲入狄阵战死。襄公听闻后十分震惊,回国后就认命他的儿子先且居为中军元帅。
3.泜水之役,败楚
晋襄公亲连败秦、狄,声威大振。因为之前许国依附楚国,于是晋联合郑、陈,三国共同伐许。楚国出兵救许,先侵陈、蔡两国以牵制晋国兵力,陈、蔡向楚国求和,楚兵入侵到郑国。晋兵救郑,也先攻蔡国以牵制楚军。楚回兵救蔡,与晋军隔汦水相峙。
晋军统帅阳处父对楚军也是相当忌惮,不敢贸然出动,便心生一计,派人向楚军统帅子上说:“你若要开战的话,我可以后退三十里,让你们渡过河来,排好阵型后再战;要不然你们后退,我渡过河去再战。”楚人怕是晋军半渡而击的伎俩,便后退三十里让晋军渡河。阳处父见楚军果然后退,一面让人大肆宣传:“楚兵逃了”,一面领兵回去了。楚兵见晋兵走了,便也只得回国。
楚成王听信了太子的谗言,认为子上受赂辱国,便把他杀了。这个晋楚相争,结果又被晋国占了便宜。
仅仅是晋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晋国人面对着三个强敌:秦、狄、楚,三战皆捷,比起晋文公时代的战果更加辉煌,晋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其霸主之气势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4.彭衙之战,再败秦
周襄王二十六年,秦国势力东进受挫,孟明视等所率秦军被晋军全歼于崤山。二十八年春,秦穆公再命孟明视领兵攻晋,以雪崤山战败之耻。晋襄公率军迎战。两军遇于秦西部的彭衙。
双方列阵后,被先轸罢免的车右将军狼曋率部下二百余人首先冲入敌阵,杀的秦军阵脚大乱。晋军主力随之发起攻击。秦军大败,狼曋战死。同年冬,为进一步遏制秦国势力东进,以巩固晋之霸主地位,晋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军联合宋、陈、郑军再度攻秦,相继攻克秦邑汪(今陕西澄城西)及彭衙后撤兵。
5.伐卫
对西(秦),对北(狄),对南(楚)都得到了相当的胜利后,晋襄公就开始经营东方诸侯了。晋文公时,曾经拘辱过卫成公,所以卫国不肯朝晋,并派大夫孔达领兵侵郑,表示不听霸主的命令。晋襄公等过了文公周年的丧期后,便派使者遍告诸侯,起兵伐卫。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晋襄公去世后,晋灵公、成公两代因为赵氏专权,诸侯离心,晋国霸业进入了中衰期。公元前600年(成公七年)晋成公去世,儿子晋景公据立。
1.晋楚争雄
郑国地处中原要地,介于楚、晋之间,成为两霸战略上必争之地。楚国城濮之战后,基本的战略是:主要以兵力压郑就范,进而封锁黄河,阻止晋国南下,以便囊括中原。晋国则以郑为进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是晋文公以来一贯的战略方针,因而楚每次伐郑,晋必起兵力争。郑夹在其中,楚来则从楚,晋来则从晋。
公元前600年,楚庄王讨伐郑国,晋景公派郤缺救援,与郑襄公率领的郑军联合一同,在柳棼之战中,打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国军队。前599年,楚庄王再度伐郑,晋景公派士会率领晋军救郑,在颖北之战中,再一次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
前597年(景公三年),楚庄王三度伐郑,包围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统帅中军,随会统帅上军,赵朔统帅下军。晋军六月才到达黄河北岸,但是郑国在三月的时候就被楚军攻破国都,投了楚。
这时晋军内部对于下一步的行动产生了分歧。中军主帅荀林父认为郑以投楚,救援已晚,不如待楚退兵后待机而动。但中军副将先谷强烈主战,并擅自带兵渡河前进。
楚军知悉晋军内部不和,便坚定了与晋军战斗的决心。楚晋两军在邲展开大战,郑国刚刚归附楚国,惧怕楚国,反而帮助楚军进攻晋军。晋军大败,退到黄河边,士兵争船渡河,船中有很多被砍掉的手指。
邲战役是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又一次具有决定性的较量。楚胜后继续伐萧,服郑,降宋,将其入主中原的霸业推向了巅峰。晋国则渐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
2.伐齐
公元前592年(景公八年),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从楼上观看而发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郤克驼背,而鲁国使者跛足,卫国使者一只眼瞎,这样,齐君也派同样的残疾人去引导宾客。
郤克很生气,回国后希望景公发兵讨伐齐国,景公没有同意。后来郤克执掌国家了政权。公元前591年(景公九年),楚庄王逝世。晋国讨伐齐国,发生了齐晋鞍之战。齐军被晋军打得节节败退,最后无奈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
3.灭赤狄
公元前593年(景公七年),晋国派随会灭亡了赤狄。
4.联吴制楚
公元前584年(景公十六年),楚国大将子反怨恨巫臣,杀死了巫臣整个家族。巫臣十分气恼,给子反一封信说:“一定让你疲于奔命!”于是逃往晋国的巫臣,请求出使吴国,让自己的儿子作吴国的行人,派出一部成建制的晋军到吴国,教吴国士兵乘车打仗。吴、晋两国开始有交往,约定讨伐楚国。吴国也开始伐楚,楚国受到了牵制。
5.攻入楚国本土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派栾书率军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盟国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楚国的霸业也烟消云散。
公元前581年(景公十九年)的夏季,景公病重,立太子寿曼做国君,这就是厉公。一个月后,景公逝世。
1.天才登场
厉公有个宠姬的哥哥叫胥童曾经跟郤至有仇怨,栾书也怨恨郤至不用他的计谋竟在鄢陵打败了楚国,于是离间厉公和郤至。厉公于是怨恨郤至,趁一次打猎的机会,乃杀郤奇、郤犨、郤至,夷其族。但放过了一同被擒的栾书、中行偃。不久栾、中行氏率众囚厉公并杀其亲信,断其羽翼。后二卿遂弑厉公,遣知罃、士鲂入周迎奉新君。
公元前573年二月初一,年仅14岁的孙周在众臣、国人的拥戴中,走上朝堂,正式继晋侯之位,是为晋悼公。时年14岁。
悼公的就职宣言语出惊人:“我能为君本非我欲,岂非天意?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君之贵者,命令以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名,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侍他人。吾不能坐拥空名之上,为州蒲(晋厉公名)之续也。”言毕,众皆惊异。诸卿大夫俯首再拜:“唯君是从!”孙周趁热打铁,与诸卿大夫盟于伯子同氏。
晋悼公即位后的当天,就开始改革晋厉公时期的不当之处,驱逐流放奸佞之臣七人,处死杀害晋厉公的荀滑(程滑)。自此,厉公朝的余孽基本被先后肃清。
2.提拔公族
厉公自取灭亡,导致晋侯与公室关系极度紧张,公族已禁不起更大的风波。为挽回公族衰败的颓势,晋悼公一改献公“不蓄公子”之国策,并大力提升公族地位,强化公族力量。鼓励公族从军,建功立业。
3.成霸安强,自宋始
悼公新政的效果立竿见影,短短几月将朝政梳理得井井有条,治国之道、御人之术驾轻就熟,令群臣瞠目结舌,诸侯竞相归附。这一年,晋悼公不满15岁。
不久,楚共王命郑攻宋,占其朝郏。又命子辛会合皇辰入侵宋城郜,攻占幽丘、彭城,作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争霸的据点。宋人围攻彭城,楚共王心忧彭城守不住,11月派子重伐宋以救彭城。宋国大夫华元告急于晋。
晋悼公召开军事会议。韩献子一语定乾坤:“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悼公下达出师令掷地有声:“兵发彭城!”,晋国就此吹响了复霸的号角。
12月,悼公与崔武子、孟献子、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会盟于虚帄,谋划救宋。前572年开春,悼公令栾黡攻彭城,齐、鲁、卫、曹、莒、邾、滕、薛各自出兵与晋下军会合。至正月25日,栾黡率晋、鲁、宋、卫、曹、莒、邾、滕、薛九国联军围彭城。彭城守将绝望投降,彭城归宋。
晋悼公一劳永逸令宋国追随晋国,就在诸侯盟军热血沸腾围攻彭城之时,却发生了些许不快——齐国抗盟。彭城之役刚结束,晋国又伐齐,齐灵公服软,使太子光质于晋,齐也就加入到晋国阵营。
4.首次服郑
统看悼公的霸业,可以说他最大的目的是征服郑国。他所用的政策是和戎、联吴、保宋。彭城之战后悼公命荀罃率领联军攻郑。郑国此时是楚国的死党,就是不投降。荀罃采用“筑虎牢以逼郑”的策略,在虎牢修建城池以作长期驻守的打算。这招杀手锏很快便使郑僖公被迫放弃成公遗嘱,向晋国投诚。晋悼公首服郑国。
5.和戎
郑国归附,南方又传捷报,楚子重攻吴惨败,形势一片大好。悼公照会诸侯预约6月于鸡泽会盟,并同时联络吴国,磋商共伐楚国。这年6月,除吴王寿梦路途遥远外,其余诸侯代表尽皆到场。就连陈国也派使者向悼公求援以示归附。
这个时候,北方的戎族见晋国强盛也派使者向晋纳贡求和。悼公起初不想答应,大臣魏绛提出和戎三利:戎狄贵族重货物而轻土地,土地可以用货物收买,这是一利;戎狄不来侵扰,边境安宁,农事无害,这是二利;戎狄服晋,足以震动四邻,使诸侯归服,这是三利。悼公接受了这个建议,与戎人结盟,从此晋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跟楚国争霸了。
6.彻底服郑
郑国服晋只是迫于形势,并非真心。待到楚国再次起兵伐郑的时候,郑又从了楚,楚郑于是合兵侵宋。但是郑国由于是晋楚争霸的必争之地,国内动荡,且随楚出兵,劳民过度,内部亲晋势力逐渐抬头,乱党丛生,杀死了执政公子等人,劫持了郑伯。大夫子产平定乱事后认为:郑国必须彻底倒向晋、楚其中一国。当今晋强于楚,但晋国征服我们的欲望不如楚国。所以要迫使晋国急攻我们,并令楚国不能抵抗,我们就顺势倒向晋国。
于是郑国有意挑动晋国,连次伐宋;悼公也数次发动诸侯伐郑,把楚国势力逼退,方才真正得到郑国的归服。诸侯们在萧鱼进行了会盟。这次会盟宣告着晋国霸业的复兴。
晋悼公于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仅29岁。他的文治武功引领晋国再次走向全盛,铸造军国霸权,挟天子而令诸侯,和戎狄以征四方,联宋纳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最终得以再次称霸中原。终晋悼公朝,晋国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
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多次战争,牵连了中原各国,各国被迫参与战争,苦不堪言。截至前506年,吴破楚入郢之战前,晋楚之间13场直接战争中,晋国11胜2败。楚国仅在楚庄王时期获胜2场。晋国曾三次攻入楚国本土,而楚国却连晋国的边境线都没见过。可见,晋国在百年的晋楚争霸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占据上风的。
晋悼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晋平公在位期间,晋国在六卿的主导下,依然称霸于中原。但是六卿却被智氏、范氏、中行氏、嬴姓赵氏、韩氏、魏氏六家把持,之后六卿便特指这六个卿族。之后六卿内乱,范氏和中行氏最先被吞并。再后来智氏被灭,晋国政权落入韩、赵、魏三家,连晋国君都要去朝见他们。最终,三家各自得到周王室册封,晋国彻底成了历史。那么六卿有什么渊源呢?
晋国六卿,最初统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晋文公即位后建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三军六卿。晋平公以后,六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家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晋国是个贵族专政的国家。自从晋献公尽灭桓、庄之族,其后又有继承人这乱,导致此后晋国公子基本都不在自己的国家,晋国公族势力被一扫而光。
晋献公只是削弱了公族,真正让卿族坐大的是一代霸主晋文公。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身边心腹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回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等人也大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是霸业的建设者,几十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在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晋侯的君权。可以说,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
晋襄公晚年,卿族势力最大的两家是赵氏和狐氏。襄公去世后,两家争立嗣君,赵氏胜出,狐氏势力被赵氏铲除。之后政权一直由赵氏把持。灵公年长后,欲铲除赵氏不成反被弑。晋厉公时诛杀了三郤,但被中行氏和范氏杀害。一代天骄晋悼公即位后虽然恢复了晋国霸业,但是对卿族也没有什么办法。
前552年,晋国下军佐栾盈的母亲栾祁(叔祁)难耐寡居生活,趁儿子出外作战之机与家臣州宾私通,栾盈得知后羞怒不已。其母担心儿子翻脸,竟与其父晋国执政范匄(范宣子)、其兄范鞅(范献子)商议,散布栾盈谋反的讯息。晋平公信以为真,准备治栾盈的罪。栾盈闻讯,携家臣数人外逃齐国。
前550年,晋国嫁女儿给吴国,齐王派人送礼,趁机把栾盈以及他的亲信用装嫁妆的箱子运进晋国。在得到旧部支持后,栾盈继续联系世家中唯一的盟友魏氏。栾盈带队杀进晋国新都城绛城,但魏氏还未起事便被发觉,在范氏威逼利诱之下,魏氏只好站到平叛者一边。这样,乱军就只剩下栾氏一家。
结局显而易见,栾氏兵败,被族诛。大浪淘沙,最终进入决赛圈的势力只剩下了六家。
六卿中最先被淘汰的是范氏和中行氏。
前497年,赵氏发生内讧,范氏和中行性联合进攻赵氏,赵鞅不敌,退守晋阳。而此时智氏、魏氏、韩氏三家起兵讨伐范氏、中行氏,迫使其出奔朝歌。次年,赵鞅率晋军围攻朝歌,范氏、中行氏向齐国求援,齐国邀请鲁国和宋国向晋国开战。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进攻赵氏。赵鞅战前宣布论功行赏政策,争取到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取得了胜利。前4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再次攻击范氏、中行氏,灭其族,其余四家分其土地。
前475年,赵鞅病逝,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智氏家族日益强大。这个智瑶既贪婪又很狂妄,结果在前453年联合韩魏两家攻破赵氏的根据地晋阳时,被韩魏两家反水,智氏军队大败,全族被灭。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