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青州记忆丨与青州有关的成语典故

青州记忆丨与青州有关的成语典故

青州记忆丨与青州有关的成语典故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制造这个成语的人叫田午,他就埋在青州市益都街道(原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鼎足山(由牛头山、菟头山、紫金山组成)上,1984年

《潍坊日报·今日青州》是经潍坊市委批准,由潍坊日报社主办、青州市委协办的报纸,是青州市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是青州境内唯一具备国家正规刊号的平面媒体,最具公信力和导向性,是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发行量3万份。为对开大报,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可读性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客户刊登广告的理想媒介。

典故_典故300则_典故故事有哪些

典故300则_典故故事有哪些_典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这其中就不乏一些成语典故。青州作为古九州之一,自然少不了为成语大厦“添砖加瓦”,那么哪些成语故事出自青州或与青州有关呢?笔者进行了一番整理,以飨读者。

及瓜而代

在青州城西四十里的邵庄镇北马庄村南约200米处,有一处春秋时期的古墓,据清光绪版《益都县图志》载,墓主人是齐国第十四代国君齐襄公,这位国君生前以好战淫乱著称,最要命的是说话不算话,结果为此丢掉了性命,成为千古笑柄。

典故_典故300则_典故故事有哪些

公元前687年,齐国国君齐襄公派了两个大夫--连称、管至父,去守卫齐都临淄西北近郊的军事重镇——葵丘(今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的高阳故城遗址)。当时的葵丘条件很差,生活十分艰苦,又地处齐都临淄的西北门户,守卫任务艰巨繁杂。连称、管至父不太情愿,又不敢违抗命令,因此临行前向齐襄公请示戍守葵丘的期限,问齐襄公到什么时候派人来替换他们。当时正在吃西瓜的齐襄公随口说了句:“等明年夏天瓜熟了,我就派人去替换你们。”

两人来到葵丘,尽职尽责,一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季,瓜已经熟了,可来接替他们的连个人影都没有。连称、管至父心生不满,派人以送西瓜为名提醒齐襄公,并旁敲侧击询问,哪知齐襄公不认账,对送西瓜的人说:“我说的瓜熟时节,不是指今年瓜熟,而是说的明年瓜熟,再让他们戍守一年吧。”

消息传到葵丘,连称、管至父更加愤恨齐襄公的出尔反尔,便密谋联合早就对齐襄公有意见的公子公孙无知,准备弑君篡位。

公元前686年冬天,齐襄公在葵丘附近打猎,夜宿行宫。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经过周密谋划,乘机率军起事,秘密包围了行宫,突然向齐襄公发动袭击。齐襄公措手不及,在慌乱中被乱军杀死。公孙无知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

这则成语故事,《左转·庄公八年》里面有记载。成语的意思是指:任期已满,由他人继任接替。但就这件事而言,说明讲诚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话,答应别人的事不去认真做,轻者会招致怨恨,失去友谊,重者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

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制造这个成语的人叫田午,他就埋在青州市益都街道(原东高镇)张石羊村西北的鼎足山(由牛头山、菟头山、紫金山组成)上,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这一带地形进行考察,因为两座封土很高的“山”里面埋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侯,一个是田齐侯剡,一个是田齐桓公午。1988年,这里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故_典故300则_典故故事有哪些

姜子牙帮助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周武王分封天下,姜子牙因功劳大被封到富庶的齐地。西周至春秋时期,姜子牙后代为国君,春秋末期,姜氏势力衰退,齐地的田氏逐渐兴起,最终取代姜氏掌握统治大权。

田氏共传8代,第一代为田和,他是“改朝换代”之人,在此不多说。第二代为田剡,可能没有什么政绩,史书对他记载不多。第三代为田午,这个人创造了“一正一负”两大新闻。正面新闻是倡导创办了稷下学宫,促成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争夺人才的“高地”,为后世兴盛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官办“大学”。他创造的负面新闻是“讳疾忌医”。传说,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到了齐国,拜见了齐桓公田午,看他气色不好就说:“桓公您现在身体有点小毛病,不过不要紧,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早医很快就好。”田午说:“我没病,不需要治。”过了几天,扁鹊又去见田午,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血脉,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蔓延到体内。”田午有些不耐烦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两天就好了。”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田午说:“国君的病已到了胃肠,不治就进入膏肓。”田午懒得理他。又过了一段时间,扁鹊见到田午扭头就走了。田午派人追上扁鹊问他为何一来就走。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药、膏药就能治愈;疾病到了血脉之间中,针刺就能治愈;疾病进入肠胃之中,药酒、丸散还能治疗。若是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仙也无能为力了。”结果,不几天,桓公田午突发重病,再派人去找扁鹊,扁鹊早已找不到人影,田午当然很快也就一命呜呼。

“讳疾忌医”丰富了中国成语词汇,是齐桓公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是一个悲剧。这则成语的引申意思是:自己有了缺点和错误,害怕别人指出来,总是尽力掩饰、不愿改正。

一鸣惊人

在青州城西邵庄镇与临淄区交界处,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王冢,据山东省考古专家考察论证,四座小山一样的土堆下面埋着齐国的四个王,他们分别是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和齐襄王。这里面最有故事的要数齐威王,他不仅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创造者,也是一位在位时最有作为的君王。

典故_典故故事有哪些_典故300则

齐威王是田氏的第四代传人,继位国君时,还不是王,和他的父辈一样,只能以侯相称。他贪恋酒色,不思治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大片土地沦丧。齐国危在旦夕,许多大臣不敢规劝。这时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见,他给齐王出了一个谜语:临淄城里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国王可知这是只什么鸟?齐威王沉思片刻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便是后来“一鸣惊人”成语的出处。此成语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下子做出了惊人的事情。

亦如成语“一鸣惊人”一样,齐威王此后所做成绩也是相当惊人的。他广开言路,纳谏忠言;改革吏治,惩治腐败;重视人才,兴办教育;加强军备,修复国力。在此后的一系列作战中,打垮魏国,战败赵国,夺燕国十余城,收回全部失地,齐国盛极一时,取代魏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之强。不仅如此,从齐威王开始,齐国开始由侯称王,在当时实力都不俗的七国之中敢于称王,这是综合实力的象征。

滥竽充数

四王冢中的齐宣王、齐湣王分别是田氏的第五代、第六代传位国君,他们父子联手接力创造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

典故_典故300则_典故故事有哪些

齐宣王继任国君时,依靠父辈齐威王打下的基础,日子还算好过,他继续招贤纳士,尊师重教,将稷下学宫推向了鼎盛,当时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法、道等学说的学者不下千人。齐湣王继位时,局面更好,齐国国力和疆域面积都创历史之最,但他好大喜功,专横跋扈,到处用兵。联合韩、魏,攻破秦国要塞函谷关;联合宋国大败魏国;在赵国支持下,又一举拿下宋国。连年用兵,使齐国国力几乎耗尽,到处树敌又不讲对外战争策略,为以后齐国的惨败埋下了祸患。湣王十七年(前284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攻齐,一举拿下70余城,此时的齐国仅剩即墨、莒城两城未攻克。齐湣王在逃往莒城时,被楚国大将淖齿所杀。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当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吹嘘自己如何厉害,宣王就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模做样。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马脚,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馅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原指不会吹芋的人混在乐队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本领的人夹在能人里充数。

后来居上

成语“后来居上”中华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后来者居上席。比喻新人却处在老人之上。后用以指新一代人超过了旧一代人,或新生事物优胜于原有事物。

典故300则_典故_典故故事有哪些

汉武帝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避亲疏,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建元六年(前35年),汲黯以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一年后,元光元年(前34年),武帝诏举贤良,公孙弘以策问第一而发迹。元光五年(前30年),侍御史张汤因治巫蛊狱而不断得到升迁。汲黯为人心胸狭窄,对此心里自然很不平衡,因为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任用群臣如堆积柴火,后来的反而堆在上面。”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群臣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此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汲郑列传》。“后来居上”成语由此诞生,它是汉武帝、汲黯、公孙弘、张汤四人合力共同创造出来的。关于公孙弘的出生地,历史争论颇多,司马迁在《史记·公孙弘列传》中说:“齐菑川国薛县人也”。有学者认为,薛县人其实就是薛人,在青州北部,还有学者认为在寿光南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齐地无薛县,薛县应该是在枣庄市滕州附近。不管怎么说,公孙弘并不排除是青州人的可能。

青州从事

许多人对“青州从事”这个成语并不太熟悉,主要是平时用的太少的缘故,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且与青州地域有关。

典故_典故故事有哪些_典故300则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意思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大将军桓温手下的一个主薄善于辨别酒的好坏,有酒先让他品尝辨别,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力一直达到脐部。把不好的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青州、平原皆为地名,从事、督邮皆为古代官名。青州从事就是好酒的代称,她与“琼浆玉液”是同义词。

古代文人对“青州从事”的用法还是比较多的。如李清照词《感怀》中就有这样一句: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宋·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诗:“青州从事难再得,墙底数樽犹未眠。”苏轼《真一酒》诗:“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探囊取物

“探囊取物”是指手伸进袋子里取东西。比喻办事情很有把握,很容易达到目的。

典故故事有哪些_典故300则_典故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榖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取物尔。”这件事的原委是: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因在青州为官,因而全家迁居青州。韩熙载天资聪慧,年轻就考中进士。父亲韩光嗣因发动兵变失败,被明宗李嗣源处死,全家遭灭族。韩熙载幸免于难,于是决定离开中原,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

韩熙载的好友李榖前去为他送行,临行前,韩熙载告诉李榖:“江南的南唐如果重用我当宰相,我一定率军北上,收复中原。”

而李榖听后则说:“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易而举、毫不费力地夺取南唐等各国(就是探囊取物的意思)。”

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不久,南唐就吞并了吴国。但是由于南唐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韩熙载一直未能受到重用,也没能当上宰相。

而他的好友李榖却做了中原国家——后周的大将。他奉命征讨南唐,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很多城池,受到后周朝廷的赏识。后来他虽然没有当上宰相实现自己的誓言,但他的境遇明显要比韩熙载好得多。

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最早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典故故事有哪些_典故300则_典故

这首词的大意是: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作者听后立即纠正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这里的绿肥红瘦是指绿叶茂盛,红花萎谢。形容暮春季节花木自然兴衰的现象。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可谓天下不朽名篇。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宋代著名诗评家胡仔称赞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同是宋代诗评家陈郁也称赞说:“绿红肥瘦之句,天下称之。”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二十几岁随夫客居青州,在青州一住就是17年,她一生创作了60多首诗,但都无年考。李清照一生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幸福的童年跟随父母在京城(开封)度过。二是婚后平静的生活在青州度过。三是晚年的颠沛流离和凄凉生活在江南度过。在青州的这段时间,李清照与丈夫有过短暂离别,因为按照朝廷的任命,赵明诚要到诸城为官,李清照不愿随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作者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按词意推断,这应该是她与夫君赵明诚短暂分离后所作,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是住在青州的。 (张启瑞)

上一篇: 杨剑桥: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下一篇: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80个中国文化典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