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后有反骨
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脑后有反骨,脑后有反骨,魏延在献长沙城后投降刘备时,一旁的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去斩首。刘备惊讶问其原因,诸葛亮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后来还是在刘备的劝说下才免去魏延的死罪。自此,一个满腔热血、弃暗投明的大将之才魏延就被分类到了历史的反面角色中,直至死去。
脑后有反骨(男的后脑勺反骨的命相)
当然,这是演义中虚构的情节而已,正史上的魏延并未提及有什么反骨之说。《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记载魏延是从跟随刘备入蜀作战时说起的,其余关于诸葛亮、黄忠的记载中也没有提及魏延有反骨之说。因而,关羽与黄忠交战、魏延救黄忠、斩长沙太守韩玄、献长沙城等等都是演义中的故事,历史上并无此事。
正史中的魏延性情骄矜高傲,“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他在随刘备入蜀后,作战勇猛,战功卓越,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得汉中后,自称汉中王,当时人们都认为汉中应当由张飞来驻守,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备竟封了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可见刘备是非常信任魏延的。
男的后脑勺反骨的命相
三国时期,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名将之一,他深得刘备重用,并屡立战功,其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然而,小说《三国演义》却说他脑后有“反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魏延的脑后真的有反骨吗?
在《三国演义》里,孔明说过的一句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很多人据此断定,孔明嫉贤妒能,是残害魏延的祸首,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是小说的杜撰而并非史实。若按上述说法,最该斩首的当是刘备,这个暂且不表,单说古时战将全身铠甲头戴铁盔,这种情况如何看得清脑后有反骨?
《三国志》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从刘备力排众议否定张飞,而任命魏延为汉中守将上看,刘备的确对魏延的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也是信任的。
脑后有反骨是什么意思
二是刘备赤壁之战后站稳南郡攻打长沙时,韩玄因怪罪黄忠没有尽全力抵抗关羽,要杀黄忠,此是魏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率部众杀掉韩玄救了黄忠,打开城门迎关羽进城。此时的魏延能为自己的偶像效忠心情早已兴奋不已,谁料想刚想请功,诸葛亮却一声断喝:把魏延绑了,推出斩首。多亏了刘备求情才留下魏延。这事也不能全怪孔明,在封建社会领导都喜欢忠心的下属,魏延这方面显然是有前科的,况且诸葛亮本身就有政治洁癖,平生最不喜欢身上有政治瑕疵的人,再说他也是刚刚接触到魏延,先来个下马威,脑后有反骨,以后恩威并用,对于像魏延这样桀骜不驯的人以后也好守好本分。但给魏延戴上“脑后有反骨”的帽子就有点过分了,这也完全是“演义”的说法,很多人都质疑说魏延脑袋上的骨头长反了,你诸葛亮怎么知道的?其实这是对“脑后有反骨”有误解,“长反骨”的意思是说魏延这个人天生具有叛逆思想。从魏延义无反顾地一心想追随刘备的行为来看,根本就没有理由怀疑魏延的忠心,魏延之前的所谓“叛逆”只是他瞧不上蔡冒刘琮之辈的降曹行径,更是瞧不上曹操的奸诈霸凌行径,在韩玄处又被排挤和打压,对于傲气的魏延来说,这对他太憋屈了,所以才在关羽攻打长沙,韩玄杀黄忠时砍杀韩玄救下黄忠归顺关羽。从整个过程来看,魏延投靠刘备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有长期思想准备的。说明他早就认定了刘备,只有刘备才值得他去一生地追随和付出。刘备与魏延自然也是惺惺相惜,因此劝说孔明留下魏延建功立业。从此以后诸葛亮和魏延彼此心里都有个结,上面有个诸葛亮镇着,魏延做事更是兢兢业业,脑后有反骨,小心翼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