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之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极其险恶的国内外环境。不但内部有数百万白俄的大肆反扑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强烈敌对,还有外部沙俄协约国与西线同盟国的血战。用内外交困来形容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所面临形势一点也不过分。
而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三年,让俄国人民饱受战争苦难,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痛恨战争,急切希望和平。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彼得格勒起义胜利的第二天就顺应民意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所有交战国开始和平谈判。协约国对此予以拒绝。而德奥集团为减轻或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同意和谈。
在1917年12月15日,苏俄与德奥集团达成停战协定。之后一周,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正式开始了和平谈判。苏俄当然不想签订割地赔款的和约。而德国却提出了又割地又赔款的条件,要求占有已经被德军占领的大片俄国西部领土。
和平法令(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主要要求是:
一是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二是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三是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四是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五是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六是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七是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八是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这就意味着苏俄不仅要失去大片土地、众多人口,花60亿马克换取和平,而且还将丧失占全国九成的煤炭开采量,七成多铁矿石,五成多的工业和三分之一的铁路。
然而,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列宁仍主张忍辱接受条件,签订和约。因为当时苏俄国内旧军队虽然已经瓦解,但是新军队却刚刚开始建立,根本没有能力抗击德军的进攻。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主张以暴力对待暴力,认为签订这样的和约就是加强敌人,会严重消弱德国工人发动的起义。而托洛茨基提出不战不和的意见。因为苏俄没有军队,进行战争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在这样苛刻屈辱的和约上签字也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保持道义上的纯洁,同时也不会威胁苏俄的安全,因为他们判断德国国内工人革命正在掀起,不敢贸然进攻苏俄。
1918年2月9日,德方宣称苏俄必须绝对接受他们开出的条件。第二天,苏俄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同时宣布结束对德奥的战争,并准备复员俄国军队。德国反应激烈,不仅中止谈判,还在2月18日对苏俄发动军事进攻。没用几天,德军占领了大片土地,兵临首都彼得格勒城下。2月21日,列宁号召工农大众加入红军保卫苏维埃。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以退出政府和党中央相要挟,提出立即签订和约。“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的主张。托洛茨基认为全党组织团结一致是可以抵抗德国进攻的,但是列宁辞职,党将分裂,更无法领导抵抗战争。因此,他表明自己在表决中将弃权。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建议。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现在看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权宜之策,从而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既顺应了民意,更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时间,也为后来消灭国内反对武装和击败14国家的武装干涉奠定了基础。这次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大增。
在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使和约成了一纸空文。后来,苏俄又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和约及一战后提出的领土和赔偿要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