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82年,第十一代周王静突然暴毙,长于深宫、性格乖张的太子宫湦,在前王恐怖神秘的丧葬大礼中开始了混乱的统治。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幽王。
一位青年男子,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他半裸身体坐在浴池旁,却迟迟不肯入内洗浴,侍女宽慰他说:“这都是伺候先王的寺人”。
结果,他更是抗拒:
“他们刚给死人洗过身体,我不洗!”
好说歹说之下,未来的周幽王终于沐浴更衣,赶忙去参加先王盛大的葬礼。
三位红色的巫祝,跳着诡异莫测的舞蹈,全身裹素的士兵们,将巨大的墓室围了起来,两列身穿黑衣黑袍的人沿着坡道顺序进入墓室的底部,他们的头部也被套上了黑色的全包裹头罩,只露出一双双看不出什么表情的眼睛。
说不出来的吊诡。
一群披麻戴孝的人,护送着载着巨大灵柩的车辆,进入了已经只剩一个出口的墓室。
他们,只是需要陪葬的那批人中的一部分。
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下葬,列九鼎八簋 ,墓道四 ,车乘九 ,杀殉葬的奴隶超过百人,包括近臣、妃子也要陪葬,这意味着,天子到了阴间,还是天子,奴隶到了阴间,还是奴隶,阶层是不变的,礼制是永恒的。
然而,沉重的棺椁,能阻止腐朽的侵蚀吗?
那厚厚的黄土,真能抵挡生命的抗争吗?
墓室的第二层,数十位殉葬的人站在那里,任由黄土一抔抔落在身上,一旁的战车,也寂静无声,在沉重阴肃的氛围之下,一位身穿红衣的稚子自对面山坡而来,哼唱着“月将升,日将落”的歌谣。
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一匹殉葬的黑色战马,挣扎着从地底钻出,然后快速奔向远方,四蹄翻飞,带起了一路的尘土,很快,就像一朵黑云,消失在天际线的另一边。
写实的画风,古朴的衣着,吊诡的颜色,凝重的氛围,以及恰到好处的配乐,让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正在现场见证一场周天子的葬礼。
它足够庄重,也足够繁琐、冗长。
当然,它也足够残忍。
在《东周列国志▪春秋篇》中,通篇都是这样代表先秦时期拙朴的质感,从器物、宫殿,再到天子、诸侯、大臣和妃子们的穿着,因此,许多人认为该剧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我并不能同意。
这部《春秋篇》,总计三十集的长度,讲述了春秋时期三十个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比如烽火戏诸侯、黄泉认母、专诸刺王僚等等。
出场人物够多,时间跨度也够长,那么它相对于其他历史剧,仅仅只有极为贴近先秦时期的画风可以夸赞吗?
当然不是。
仅仅只有这些,还远远称不上是一部历史巨制。
在该剧中,导演和编剧们用精炼凝重的语言,在《东周列国志》小说话本故事的基础之上,结合《史记》中的记载加以矫正,然后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述了三十个头尾相顾的故事,也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春秋历史人物。
更绝的是第一集《骊山烽火》的结尾。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数次用点燃烽火的方式戏弄各路诸侯,当犬戎攻来的时候,再也无人来救,最终周幽王在骊山被杀死。
身着黑衣,肤若凝脂的褒姒,蜷卧在周幽王的尸体旁边。
在她苍白的脸上,渐渐氲开帝国落日传来的挽歌。
根据史书记载,褒姒被犬戎掳走之后,下落不明,而《春秋篇》对此做了处理,是注定要记载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幕:褒姒被士兵们追逐,她身穿黑衣在旷野之上奔跑跳跃,身体逐渐轻盈如一片黑云,但仔细观瞧,更像是那匹周天子葬礼之上跃地而出的黑马。
性格乖张的周幽王,黑衣不笑的褒姒,跃地而出的黑马,红衣稚子谶言般的歌谣,都将这部历史巨制推向了艺术和史实结合的巅峰。
过去三十年,在我心里,它就是最好的历史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