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读书笔记——过时的历史观

读书笔记——过时的历史观

读书笔记——过时的历史观读书笔记——过时的历史观

贤而兴国,奸而误国;文官有气节,宦官瞎折腾。

------

1. 太祖——洪武

作者对朱元璋非常推崇。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制度,相互配合,相当完整,正是这一套制度保证了明朝两百多年,虽屡屡出奸臣、屡屡皇帝不上朝、屡屡大臣被当廷打死,老百姓生活一直也还算是太平的。

关于廷仗,作者表扬说是皇帝与大臣争意气,而非像清朝那样去争是非,所以明朝大臣被打死的,大多拥有“气节”上的美誉。

洪武朝四大案:胡惟庸谋逆,导致废相,这才有了“内阁”和大学士当政;郭桓贪墨,体现吏制之严;空印案,其实只是“便宜行事”,本身并不见得就肯定作弊,但也被严惩;蓝玉谋反,更像是杀功臣为后代铺路。四个案子差不多都杀了几万人。“灭十族”也是明朝唯一。

2. 成祖——永乐

如果建文帝当时能亲征,不一定就能让朱棣给得了天下,气势上首先输了,文官集团在此“帝王家事”上是可以选择沉默的。

作者认为明朝乱就是从朱棣开始的,比如太监干政,朱元璋是严禁的,建文帝朱允文也是严禁的,但因为朱棣得天下一定程度上内臣帮了忙,而且他得天下不正,所以重用太监监国。

3. 仁、宣——洪熙、宣德

仁宗即位仅一年,宣宗十年,一般认为这是明朝的全盛时期,但作者在很多地方都颇有微词,特别是滥用宦官。

4. 英、景——正统、景泰、天顺

英宗作者评价是个“庸稚之君”,在太监群中长大,亲政后重用太监,土木之变也和太监王振瞎指挥有关。景帝(代宗)是英宗之弟,英宗被俘后被皇太后、于谦等大臣拥立即位,一直对迎回他哥的事不积极,作者显然对他颇有好感,就算有此私心,他也觉得客观上反而促进了瓦剌人急着送回英宗,并与当年宋高宗口头上急着迎回徽、钦二弟,实际行动上却主动求和,导致两个皇帝老死北地相对照。迎回后,景帝对英宗(太上皇)也很不礼貌,但好歹还是没害死他。自己命短,自己儿子命更短,最后还是把皇帝位子“还”给了英宗。英宗即位后用“群小”收拾了于谦等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老臣,然后再把这些小人收拾掉。

5. 宪、孝——成化、弘治

宪宗一生宠幸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看起来二十几年的“失政”皆出于此。孝宗朝作者总结为“上好仁,则下好义”,该朝“多用正士”,唯独张皇后不够“贤”。

6. 武、世、穆——正德、嘉靖、隆庆

武宗作者只概括了一句“荒淫无嗣”,一节中多半在围绕“豹房”来描写,无非是太监当政。关于豹房里到底是只养美女还是兼养猛兽,书中并没有说清,给人的感觉主要是用来淫乱的,所以“无后”也正常。

武宗无后直接导致了世宗以宪宗之孙的身份当了皇帝后,尊自己的生父生母(也就是武宗的叔叔婶婶)而不尊孝宗(世宗的叔叔),成了一个“议礼”的大事。按道理世宗应该算是过继给了死去的孝宗从而继位的,但他已经成年,对孝宗没什么感情很正常。事实上,世宗一上台就闹出这样的事,更可能是为了给那些文官们一个下马威。尽管世宗一生笃信“玄修”,把自己当成一个道士而不上朝,任用严嵩这个靠写青词拍马屁上位的奸相,但按作者的评语,“究属英主,日久亦终除权相,贻穆宗以未坏之丕基”。

穆宗有所谓“隆庆中兴”一说,徐阶、高拱、张居正作为辅佐穆宗的正人君子,在《明史》中列为一传。但作者认为穆宗一朝之所以也没什么大作为,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正人君子之间相互谁也不服谁。其实只当了六年皇帝,想大有所为也难。

7. 神——万历

万历皇帝当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以“怠政”闻名,前十年主要是张居正在主政,作者虽然也承认张居正有用人之明,国家治理得还不错,但似乎更多笔墨花在张居正“独裁”上,导致上至皇帝、下至文官集团,都对其颇有怨言,死后居然遭剖棺戮尸。

之后长达三十年时间,万历“既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章疏,中外缺官亦不补”,也不知道他整天待在宫里干什么,也没说他沉溺女色,只有一个郑贵妃,宠幸一下也并不离谱,至于说因为郑贵妃的儿子的缘故而导致太子党心疑(所谓“梃击案”),也并没有什么实际证据,最终郑贵妃的儿子还是去当了福王,太子还是太子。

8. 光、熹、思——泰昌、天启、崇祯

万历寿长,光宗当太子的时间也长,刚刚即位一个月,就因“红丸案”毙命,时年三十九。

天启年间因为有宦官魏忠贤,以“宦官当权”著称,实际上熹宗也只当了七年皇帝,崇祯即位马上就把“阉党”清理掉了。魏忠贤的影响是被演绎了的,很可能就是因为东林党人这段时间备受打击,杨涟、左光斗等人纷纷死于非命,于是就放大了“阉祸”,以为自己鸣冤。作者显然也陷入了这一党争的史观中,浓墨重彩写得铿锵有力。

崇祯因其亡国而天生多了些悲情,明亡之时,内有李自成、张献忠,外有满洲,内忧外患到了极点。崇祯自称“非亡国之君”,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是励精图治的,但作者抓住这一点不放,整节都在证明,明亡之事,崇祯脱不了干系,最大问题就是不知用人。

9. 南明诸帝——弘光、隆武、永历

为防皇子争位,明朝历来是将不是太子的皇子们遣散到各自的封地去养着的,既然没什么可追求的了,甚至有追求还可能招罪,又不愁吃穿,所以,明亡之后这些旁系都没扑腾两下,弘光是万历郑贵妃的孙子,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大敌当前,按作者的记述,似乎防着不知下落的崇祯太子还要甚于防满清,还怪大臣们急着立了个庸才为帝,不如晚点立隆武。

弘光还算是万历皇帝的后代,隆武只能上溯到明太祖朱元璋了,在福建当了两年皇帝,看起来更像是因为郑芝龙(郑成功富有传奇色彩的爸爸)的故事才被记住的,主力部队甚至要算李自成的残部。

永历皇帝在四川、广西、云南、缅甸延续了明王朝十五年,基本上就是一个挂名皇帝,只因张献忠残部李定国等人需要才多当了几年皇帝,实际上已经毫无皇帝的架子了。

另外,和郑成功有关的还有一个鲁王,在浙江不奉在福建的隆武皇帝。郑芝龙降清后,鲁王以弘光皇帝所授监国的身份,随郑成功去了台湾。显然,他并无实权,只是郑成功的招牌而已。

上一篇: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
下一篇: 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战国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