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古代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人说话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即我们所谓的书面语,可是在真正的古代生活中,古人交谈都是用这么文绉绉的文言文说话吗?其实现在流传下来的各个朝代的史料记载,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文人整理再加工的,而各种诏令大部分也都是由翰林秘书们动手写的,所以一个个都之乎者也佶屈聱牙,但这并不表示皇帝们就一天到晚不说人话。我们就以古代的皇帝来看看,他们交谈的时候都用什么话。
古代记载皇帝言行的主要是起居注和大臣的记录,咱们看看明代万历皇帝和首辅申时行是怎样吐槽骂自己酒色财气的雒于仁。上曰:“人臣事君,该知道理。如今没个尊卑上下,信口胡说。先年御史有个党杰,也曾数落我,我也容了。如今雒于仁就和他一般,因是不曾惩创,所以又来说。”(选自申时行《召对录》)从这段话中可见皇帝也说大白话,其中“数落”二字用的甚妙有兴趣的还可以搜一下明实录神宗实录,你会发现万历皇帝特别喜欢用“这厮”骂人。当初骂这个雒于仁,一连用了好几个这厮。
除了起居注,还有一些段子可见皇帝的确是用大白话,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打算扩建开封城,就来到内城南门朱雀门上亲自进行规划,看到朱雀门的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朱雀之门”,宋太祖就问跟随在一旁的赵普:“为啥不直接写‘朱雀门’,非要加一个‘之’字呢?”赵普回答:“这是语气助词。”宋太祖听了一笑:“之乎者也,助得了个啥事情!”。
平时说话啥的可能有杜撰的成分,毕竟当时没有留声机,咱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可是在正式的诏书里出现白话文,可见皇帝说人话的确是存在。还是宋太祖,有一次他打算修宫殿,大殿的大梁要更换,可没有找到合适的木头,有关部门就报告,说“有一根特大的木材,可以把它截断使用。”赵大看了奏折,在上面批语:“截你爷头,截你娘头。”这可是古文原话,不是我的翻译。当然这是戏言,并无确实记载,不过从元朝开始,就有许多白话圣旨流传了下来,不过元朝皇帝是蒙古人,好多白话圣旨其实是蒙古文翻译过来的,咱就不提了,明清两代,也有不少的大白话圣旨,例如朱元璋发过一道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到了清朝,那就更多了,由于清朝大内档案保存了下来,所以到今天我们都能直接看到当年皇帝在大臣奏折上的批语,那纯粹就是大白话了。比如网上很热的四爷雍正的朱批奏折。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老九允禟是八爷党的铁杆,结果到最后老四当了皇帝,八爷夺嫡失败,那九爷当然就倒了霉。于是雍正元年,九贝子允禟就被打发到了青海,理所当然的,他肯定是日思夜想想回北京。当时年羹尧当川陕总督,九爷就归他管。当年七月二十九日,年羹尧给皇帝写了一个谢恩折子(三天前,老四吃荔枝时突然想起了年羹尧,就派人给他送了两瓶,这个折子就是谢这个事情的)。于是,雍正就在这个折子上批了这样的话:知道了。九贝子要来京,奏了个折子,朕亦不曾批问,浑沦(囫囵)说了个知道了。他若借此要来,使不得。你只言不曾有旨与你,不要放他来。
综合以上,大家可以知道,皇帝其实和大家一样说人话,只是在流传下来的各个朝代的史料记载,绝大多数都是经过文人整理再加工的,而各种诏令大部分也都是由翰林秘书们动手写的,所以一个个都之乎者也佶屈聱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