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明史谈·从申时行谈青年人的中庸之道

明史谈·从申时行谈青年人的中庸之道

明史谈·从申时行谈青年人的中庸之道有自己的理念当成坐标点,才知道能够走多远。

点击上方蓝字↑【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惊人的成就总是由不起眼的的准备所铺就。——罗伯特·舒乐

我拿起明史那一刻,就有老师劝诫我:“你有些危险了。”起初不懂言下之意。

后来从史料读到编著,果不其然,“思想很危险啊!”,又从编著读到学术专著,渐渐变得平和,不会在读书时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倒上一杯二锅头。再从专著读到演绎、史评,从此一发危险难收拾。

为了起笔平稳,先拿出万历年间的首辅申时行破题——一位高开低走,本想四平八稳实际上却四处漏风的大学士。他比之于前任,著名的张居正,完全称不上重权在握。但是他的结局要好很多,这在万历年间是不容易的,在明朝更是不容易的。

申首辅主持内阁有一个最高价值标准:做和事佬,而且是坚定的做和事佬。这被当朝文人讥讽为“首尾两端”,换言之,左右逢源,提升到宋明理学的高度,就是掌握了“中庸之道”。

明史列传翻译_明史_明史是谁写的

眼神毒辣之人是看不惯这种做派的。做人太“中”,也就会“庸”了,这不是说会走下坡路,这还不明显,明显的是变得平凡而庸。

今天对于年轻人是否要“合群”有着很大的争论,各执一词也各有利弊,所以没有必要去争论到底“走哪条路”,就好比写文章,长文深刻有物,短文信息明确,文人墨客总不会千篇一律地倒向哪一边,这种一刀切是不存在的。

很多前辈都在给晚辈灌输中庸之道,坦率而言,这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来说,要求太高了。即便是古代的内阁首辅尚且因为中庸之道被人“去皮见骨”,最后草草收场,何况没有进入社会没有搞过政治的人呢?所以从申时行的处事之道来看,他已经力不从心了,他所搞的“不折腾”这一套,不是除去眼花缭乱的那一套、直奔主题去解决国家的危机,而是把各种危机中的因素有序的引导着进行,不要过于激烈难以预测就好。所以他“调和阴阳”,拥护他的人得到了利益,反对他的人得到了晋升,只要能打出太极拳,绝对不直接正面接触,一定要曲线救国。

于是当他面对“去皮见骨”时,完全失去了挣扎的余地,因为他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妥协之上。

拥护他的人会认为,自己给老板支持,所以一切是应得的;反对他的人也认为,我给了你这么大面子和退让,当然你要给我补偿。然而人的欲望会在妥协中无限扩大。和事佬想和更多的事,把更多人的鼻子牵在自己手里,一方以退为进,另一方名退实进。所以这位申阁老,看起来和谁相处的都很好,实际上也得罪了所有人,“1591年申时行被迫去职的时候,舆论对他已经丧失了同情。”

年轻人未尝不想中庸之道,未尝不想尽善尽美,未尝不想处好关系,然而这一切的“想”,都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所以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中”在哪里,反而变得平庸,平庸中油腻,油腻中猥琐……

这条路,五百年前走不通,现在也走不通,中庸之道是工具,不是轨迹。有自己的理念当成坐标点,才知道能够走多远。

上一篇: 读书|《古本之尘》:在旧书店邂逅奇迹
下一篇: 搜神记作品简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