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竹书纪年.doc

竹书纪年.doc

竹书纪年.doc《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依据《今本竹书纪年》一书关于夏商周帝王纪年和干支的研究, 重新确立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各帝王的具体在位年数和各代的历史年份

《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依据《今本竹书纪年》一书关于夏商周帝王纪年和干支的研究, 重新确立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各帝王的具体在位年数和各代的历史年份, 从而建立中国夏商周历史的确切年代体系。中国文明的确立据此可以具体追溯到公元前 25 世纪,中国东周以前的古代历史大致分为:远古时期---- 五帝时代( — ) -- 夏( — ) - 殷商( — ) - 西周( — ) 。同时也体现< 今本竹书纪年〉在年代上的可靠性。研究过程同时也发现了《今本竹书纪年》在纪年体例上的一大不为人知的编年纪史特点: 国丧期不列入帝王纪年。初步探明了《今本竹书纪年》年代混乱的历史渊源。关键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然而真正有公认的***文献支持的“信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 即公元前 841 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 三代世表》中, 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人类历史上少数的独立起源并延续发展的古代文明之一, 绵延流传数千年之久, 从没有中断, 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

其实现代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资料证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始年代比过去估计的年代要早得多。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两千余年未建立起年代学标尺,这就向炎黄子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填补这一段空白,完善这一年代学标尺。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历史问题一直没有真正的理清过,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 1996 年 5月 16 日正式启动,到 2000 年 9月 15 日通过国家验收。”但是工程的“多学科研究的结果”也是有很多年代未定, 存疑颇多, 值得商榷。重新构建中国先秦历史的年代框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探索和研究。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历史书籍资料主要是《史记》《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尚书》《逸周书》《国语》《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等, 但是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 在先秦历史年代上特别是五帝和夏商西周历史错讹很多, 不足为据。其他的历史资料, 对于中国三代历史的记载之时只言片语,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今本竹书纪年》在年代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经过笔者潜心数年的悉心研究发现: 《今本竹书纪年》在年代的记载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年代系统,十分可靠的. 本文主要是以王国维先生的《今本竹书纪年疏正》为蓝本,结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史记》《左传》《逸周书》等书,建立中国夏商周历史的确切年代体系。

。由于天干地支的数量不等, 因此天干地支的结合纪年搭配会出现 60 种不同的组合, 以及每 60 年会出现一个重复循环。如果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相结合, 这样就不会出现年代错误, 因为这种复合纪年所对应的年份坐标是唯一的, 不仅可以确定具体的年份, 而且可以前后互证。因此二者的互相结合的纪年方法在纪年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决定性年代标定意义。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在汉武帝以前主要是使用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当时的干支主要是用在天文观测,历法和年岁的命名上。当时使用的岁星体系和现在的干支体系存在着如下对应关系: 天干: 地支甲:焉逢子:困敦乙:端蒙丑:赤奋若丙:游兆寅:摄提格丁:强梧卯:单阏戊:徒维辰:执徐己; 祝犁巳:大荒落庚:商横午:敦牂辛; 昭阳未; 协洽壬:横艾申; 涒滩癸:尚章酉:作噩戌:阉茂亥:大渊献根据《史记》《汉书》记载,中国使用这一套和干支相对应的年岁记载方法,可以上溯到五帝时代的帝颛顼时期, 干支纪年在中国存在的历史是久远的。因此《今本竹书纪年》关于干支纪年的记载是可信的, 并不是后人的托伪之作。中国的历史一向有“重始”的传统,“必慎始初”因此在每个帝王即位的元年或者诸侯晋升为天子( 商汤伐夏桀, 周武王伐商纣) 的第一年, 都会采用帝王纪年和年岁干支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在< 今本竹书纪年> 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除了黄帝,帝颛顼, 帝喾和帝挚外, 除了极个别的西周一两个帝王外, 其他均有元年纪年和其对应干支, 有的也会在帝王纪年中穿插几个干支, 因此笔者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年代就是结合根据帝王纪年和干支命岁的方法确立的。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帝王纪年及其对应的干支来确定该帝王在位前后的若干年的每一年对应的干支, 然后再与其前后两个帝王元年的干支相对照, 并进行互相验证再确定每个帝王前后的若干年及其对应的干支后, 根据《竹书纪年》的相关记录和干支推算来核对验证各帝

上一篇: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一套值得收藏、反复阅读的史书
下一篇: 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史记》探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