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1正史的创立概念.ppt

1正史的创立概念.ppt

1正史的创立概念.ppt1正史的创立概念.ppt

第三讲 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社会背景与史学发展;社会背景与史学发展;谶纬; 《史记》——中国史学奠基石;盛中有衰稽成败之理社会通达深刻思想 究天人之际背景 思想一统通古今之变史学家 史书影响家学渊源史学体裁 个人 师从孔董 博学多闻编撰 史料选择 经历 游历各地写作艺术惨遭刑罚体裁史法史文;一、社会背景二、个人经历1、家学渊源“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学识渊博;长期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记事修史、管理图书档案文书,可广泛接触各类典籍。著《论六家要旨》,较中肯地概括阴阳、儒、墨、名、法呼家学说长短,突出道家之高明,并强调各派的贯通融汇,认为各家学说殊途同归,只要取舍得当皆能治国。;2. 学习经历:童年时代生活于陕西韩城,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10岁时,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司马迁还曾向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对他后来的治学道路有深刻影响。3、考察游历:20岁左右进行广泛漫游和考察,游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今山东河南等地。后奉命出使西南夷,到过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西部。

游历过长江大河、王湖湘、淮泗漯洛,西至四川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探访过历史人物的家乡、故居和遗址,这对于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和收集遗闻都有作用。;三、《史记》概况1.书名原名《太史公书》,也称《太史公记》《太史公》《太史记》等。东汉末年《史记》取代了《太史公书》作为书名,一直沿用到今天。了解司马迁的重要资料有《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 2.续补(P53)著史本意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一开始并没有公开流传。汉宣帝时,外孙杨恽“祖述其书”,《史??》才公开面世。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残篇,后人有所续补。自司马迁以后至东汉班彪以前,100余年为《史记》续补的学者大概有褚少孙、冯商、扬雄、刘歆等16人,其中以褚少孙最为突出。褚少孙是元帝、成帝年间的博士,他的补作附在《史记》后面,所以得以流传,计有12篇。;3.注本:《史记》的注本,最有影响的是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正义》则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这三家注本,最初都是单独流传的,后来在北宋时,被合编入《史记》,此后刻印《史记》,大都有三家注分散在正文之下。;四、编撰格局1.断限以黄帝开篇,下限是至“太初”。这一年西汉皇朝在历法上实行了大改革,即颁行新历《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大改革。这一断限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深刻见解。2.体例A. 本纪12篇。形式上表现为帝王的编年体传记,是全书表述历史进程的总纲,意在阐述兴亡大势。b.第二部分是表10篇(世表、年表、月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意在明确记载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年月,是全书的关节处。;c.第三部分是书8篇,这一部分是记载历代典章制度,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等社会生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意在阐明各种制度、社会生活的损益、通变。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后来史书关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d.第四部分是世家30篇,意在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相当于诸侯王的人物事迹,重在写地方和朝廷的关系及其变化。

e.第五部分是列传70篇。涉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代表人物,写出了这些人物形形色色的面貌和心态。;3.创造性A.《史记》五部分体例是对先秦各种史学形式的创造性继承。《史记》在历史编纂上的再创造,一是对他所借鉴、采用的每一种编纂形式,都有新的发展,使其特点更鲜明、作用更突出,从而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纪、表、书、传尤其明显。二是以五体互相配合,综合为一书,以揭示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动性,从而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人事活动上极大地开阔了历史视野。B. 《史记》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定位和体例的安排上。《孔子世家》《项羽本纪》《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老庄申韩列传》《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秦楚之际月表》……;五、思想体系1.稽成败之理:即总结皇朝兴亡、更替的历史经验。首先强调修德行德;其次强调用人得失。(P46)秦汉兴亡,楚汉兴亡2.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意”与“人事”的关系。重在分析人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即“重人事”,而“人事”包括“人心”和“人谋”。(P44-46)《天官书》、天人感应;3.通古今之变:探究历史演变趋势。一是“极人变”,即穷究人事变化,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观事变”,即观察世事变化,总结历史变化的规律。(P41-43)略古详今、承弊通变、见盛观衰六、影响1.开创了纪传体通史。2.秉笔直书,忠于史实。3.开创了史传文学。;当我们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刘向、刘歆与典籍校雠;背景《别录》 文献整理与目录分类 文献学典籍整理 《七略》生平《移太常博士书》 经古今文之争经学;小链接;小链接;小链接;一、西汉初年的典籍整理 (P54)惠帝四年(前191)正式下令废除秦朝禁止民间藏书的法令,并方开献书之路。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更加重视搜集图书。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并任命刘向主持整理国家藏书。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刘歆、杜参、王龚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二、《别录》与《七略》刘向所校门类最多,又负责全部典籍的编目和撰写叙录的工作,是这次图籍整理的总其成者。他把叙录别集成书,称为《别录》。叙录又称书录,是内容提要或书目解题,一般包括篇目、存佚、流传情况、作者生平、主要内容等。各篇叙录随所校之书上奏朝廷,后来又把这些叙录合起来编成集子,这就是《别录》。

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把叙录按照书籍的分类,分别概括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前面加上一篇总论性质的辑略,成为《七略》。;三、刘向父子的学术贡献刘向父子的这次整理、校雠图书,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分类和系统论述学术源流提供了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具有非常重大且深远的意义。1.开创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内容、编定目录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2.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一是广集众本,体现了刘向不专据一书的慎重态度。二是保存异说。对于记载不同或怀疑为后人所记,但证据不足、不能作为定论的,不随便删掉,而作为异说保留下来。三是开创了写叙录的范例。《叙录》和《七略》,对于后世学者了解先秦时期的文献具有重大的意义。;3.发展了学术分类。将先秦诸子分为十家九流:儒、道、阴阳、法、名、墨,加上纵横、杂、农、小说,为“诸子类”。诸子之外的典籍分为六艺、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五类,总共为六类。这一系统的分类,影响后世长达1000多年,后来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合并、调整而得出的。4.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

如《七略》,它以六略三十八类的分类法,条分缕析先秦到西汉的各种文化学术流派;以辑略的形式,在整体上评述了各种文化学术的兴衰分合;以各书叙录,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各种学术文化著作的优劣真伪是非,不啻是一部先秦至西汉的学术文化史。 ;四、班固与《汉书·艺文志》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1.沿用《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三)诗赋略,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神仙几类著作。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六分法;2.将《辑略》对各家学说著作及流派的论述按其内容分开,作为大、小序散入各略各类之后,使论述和分类著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3.为了使目录符合史志的要求,便对刘歆《七略》的叙录进行简化,择取那些最主要的部分作为小注,附于各书之下。

4.补入了西汉末年杜林、扬雄、刘向等数家,使《汉志》真正成为记录上古到西汉的图书的完整目录。5.对《七略》中归类不当的地方进行了调整使图书归类更准确科学。;《汉书·艺文志》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和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继承了刘氏父子全面著录、学术分类和辨章学术的成就,成为后代学者从事目录、考证和研究古代学术史的基本依据。“不通汉《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百衲本:版本学术语,又叫“配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因选用的各种版本残缺不全,乃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有如僧人的“百衲衣”,故得此名。;一、《汉书》的作者;2.修撰过程(1)班彪续写《史记》西汉宣帝时,《史记》开始流传,逐渐受到世人重视。元帝、成帝时有禇少孙补写缺篇,两汉之际,续作者不断,补续《史记》所记武帝太初以后的史事。光武年间,班彪续写《史记》后篇几十篇。班固即是在这个基础上撰写《汉书》的。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去世,未能完成《史记》后篇。

;(2)班固修《汉书》: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写《汉书》,自公元前1世纪50年代到80年,历经了20余年。全书记刘邦起义至王莽失败,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3)班昭补书表:由于八表及《天文志》未完成,这一部分由班昭和扶风马续相继完成的。班昭:学问精深,善诗赋,著有《东征赋》、《女诫》等。供职宫中,深受和帝及后妃们的尊重,被称为曹大家。邓太后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班昭在《女则》、《女范》、《女孝经》中提出了妇女应当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被称为“女圣人”。;1.武帝以前基本采用《史记》所载,略加剪裁、增补。(1)增传目:《史记》附入他传的人物,采用《史记》材料,抽出另立新传;(2)增事实:用《史记》旧传名称,增加事实;(3)增文章:文士传中,多全载其文章。2.武帝以后(1)父书(2)各家续《史记》(3)其它记载;三、《汉书》的编撰体例;1.开创纪传体皇朝史体例开创了纪传体皇朝史的叙史体例,为后世所沿袭。继承、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2.完善书志体,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汉书》在《史书》八书的基础上完善了书志体,对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3.开创了目录学《艺文志》保留了《七略》中的大量信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也是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五、“正史”格局形成的标志;《东观汉记》、《汉纪》与其它史籍;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三、其它历史文献;思考题

上一篇: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
下一篇: 新中国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历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