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萌和撰稿人都去休假了,今天的老司机换我小莔!
想听小莔阅读的话可以点下面
上回说到,董卓把袁绍逼到渤海郡没几天,就把刘辩给废了,立了刘协当皇
帝。面对暴发户董卓,一个叫桥瑁的人站了出来,给地方上的大官们写信。
桥瑁向全国颁布勤王令,说是全国,其实主力还是中原地面,于是总共十三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这么多人,大家官职都差不多,没有老大啊,于是诸侯们开始提议立一个盟主,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无论身世、背景,当仁不让的成为联军统帅。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袁绍成为盟主的代价,就是所有在京城的袁氏族人,包括袁绍的叔父袁隗(wěi)一家老小,都被董卓拉出去咔嚓了。干革命就要付出代价,曾经的四世三公,到了袁绍这一代,算是把家底就给丢光了。
这次董卓讨伐战看似谁也捞到好处:董卓跑到了长安、十三路诸侯大老远折腾了一圈,回家继续打群架,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袁绍,不仅没损一兵一卒,而且作为十三诸侯盟主,声望达到了顶点,老百姓一看,哇,这么多大官都听袁绍的,这个白面书生肯定很了不起,于是找袁绍参军的、当谋士的,队伍都排到了大马路上。
袁绍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准备抢夺冀州,冀州是个大地方,兵精粮足,诸侯联盟的时候,袁绍和曹操谈起人生理想:“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讲的就是吞并冀州,然后占领整个中原,最后争夺天下的宏伟目标。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袁绍并不像演义里说的那么白痴,相反,袁绍对自己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而且对曹操很看重。现在很多开始创业的人,寻找合伙人的时候,都喜欢找自己的朋友同学,因为至少你对他的能力和人品更熟悉。
但是,很显然,曹操没有认可袁绍,装傻,拒绝了他。
当时袁绍虽然贵为盟主,但是属于自己的兵还很少,单挑肯定不是冀州牧韩馥的对手,咋办呢,袁绍身边的逢纪开始出谋划策了:与战斗狂人公孙瓒两面夹击韩馥,公孙瓒是河北迁安市人,后来作为中郎将跟着刘虞在幽州混。
这刘虞是皇亲国戚,很多很多年之前,刘虞有个祖先叫刘强,是汉光武帝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但“娶妻当如阴丽华”刘秀爱的只有女神阴丽华,所以东汉的第二任皇帝,刘秀传给了阴丽华的孩子刘庄,就是汉明帝,而刘强被封为东海王,封地在山东,就这样传到了刘虞这一代。
刘虞和公孙瓒治理幽州的理念不同,刘虞土豪世家,讲究以人为本,而公孙瓒是武将出生,依靠老丈人太守刘基才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公孙瓒信奉的是枪杠子里出政权,一个要安居乐业,一个要乱世出英雄,但是刘虞是皇族,公孙瓒仅仅只是个朝廷命官,地位是不均等的,所以基本上有冲突的时候,都是刘虞说了算,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公孙瓒需要多占领几个地盘,于是和袁绍一合计,就盯上了冀州。
韩馥原来也是中央干部,官职是御史中丞,类似现在的纪检委,董卓看着韩馥不错,给韩馥升职,做了个冀州牧,论打仗和地区治理能力,基本都很差,于是和公孙瓒打了几仗,没赢过。
这个时候,袁绍出场装好人了,派了说客一方面说公孙瓒来攻,你肯定打不赢;另一方面说袁绍能力各方面都比你强,你把地让给他,既得了个让贤的美名,袁绍日后也会报答你的。一阵忽悠之后,韩馥最终把位子让给了袁绍,但公孙瓒一分好处也没拿到,两人从此决裂。
冀州是袁绍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现在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袁绍开始走向实现梦想的快车道了:
第一战,袁绍部下麴义率“先登死士”大破公孙瓒“白马义从”;
第二战,联合吕布在常山激战张燕“黑山军”;
第三战,大破袁术、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军;
直到公元197年袁绍44岁时,他已占领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实力达到顶峰。这期间,袁绍唯一错过的,就是拯救汉献帝刘协,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将汉献帝夺走,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对袁绍的而言将产生什么影响?请看下集《三国野史》,下周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