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正文之前先上一件元末明初时期的 ”哥窑“三足炉(此炉具体烧制窑口未知,可能是元末明初时期,为了自己生计需要的古代窑工在杭州原来已经废弃的南宋修内司窑址上重新开窑烧制的一种瓷器,很明显这种瓷器是仿烧南宋官窑青瓷的一种瓷器。但是,因为元代的窑工无法掌握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技术配方,所以烧制出来的这类所谓 “哥窑” 瓷器的釉色和釉水的质感都和南宋官窑青瓷有很大的差距。),此炉原来是藏龙古玩论坛创始人高培芝先生的藏品,后来又转让给在上海从事装潢行业的设计师江西人网名“金鼠”李先生收藏。
以下文章是我的恩师中国著名青瓷专家,南宋官窑权威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周少华先生所写,周少华教授是本人学习南宋官窑青瓷的领路人:
“哥窑”一词,据现有可查到的资料最早见于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一书,该书刊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所述之事发生在乙未年即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书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今在庆元(宋时庆元一直属龙泉县管割,据《今县释名》,宋庆元二年分龙泉松源乡地置县,始以年号为名设立庆元县。笔者注)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该书是目前最早与“哥窑”有关的文献记载。
尽管这条文献中没有出现“哥窑”二字,但一般认为“哥哥洞窑”、“哥哥窑”与“哥窑”是同一事物之不同称谓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提到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与“旧造”的“古官窑”相提并论,还与庆元产的“龙泉窑”相比较。“哥哥窑”与“古官窑”、“龙泉青瓷”与“旧窑”相互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孔齐为何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讨论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若论“哥窑”之确切称谓,所有文献中最早见“哥窑”一词的是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该书卷下《古窑器论》哥窑条:“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据考证,曹昭此书成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而由王佐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始至天顺三年(1459年)历时四载增补的《新增格古要论》则云:“哥哥窑条”:“旧哥哥窑出……(缺文),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王佐增补时基本内容不变,唯独把“哥窑”改为了“哥哥窑”。
王佐此处不知是为了迎合孔齐的“哥哥洞”呢还是笔误不得而知。这样一改,却把元末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与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两则原本互不相干的文献紧密联系起来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昭与王佐对“哥窑”的实物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但对其哥窑的产地和确切年代未能确定。二人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元末新烧的不如“旧哥窑”好。但“旧哥窑”又是怎样的呢?“旧哥窑”的创烧上限是元初还是宋?文献中未能说明。
把“哥窑”与宋代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相提并论,并被后人冠以“宋代五大名窑”之名的文献依据出自吕震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记述:宣德三年,从“内府收藏柴、汝、官、均、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据该书记载,作为制造铜器的参考样式,在仿造这些瓷器式样而做成的铜器中,有仿造“宋哥窑”样式的狮首马炉,还有仿造“哥窑”样式的象耳大彝炉等。书中记述有六大名窑,据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云:“柴窑之外,有定汝官哥四种,皆宋器也……”。柴窑为五代名窑,其余为宋代名窑。目前,除柴、哥两窑尚未找到其窑址外,其余的汝、官、均、定都陆续已找到窑场出处,并经专业部门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文献记述的真实性。因此,宋“哥窑”虽找不到其生产的窑场,但亦不能轻易否定。
明·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是最早对“哥窑”的产地、产品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并把哥窑与章氏兄弟主窑的故事完美相结合的记载。《春风堂随笔》云:“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据考,陆深(公元1477—1544年),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为太常卿。该书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前成书。作为士大夫的文人笔记,所述之事应该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如陆文所述,那么,“哥窑”便出自“章氏窑”即“龙泉窑”,严格说应是“龙泉窑”包含“章氏窑”,“章氏窑”是当时“龙泉窑”的典型代表。章生一主窑产“青器”,类官窑,章生二主窑所产之物名“哥窑”!陆文所述内容在其过世17年后的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薛应旗修的《浙江通志》记述了相似的内容。“(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于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文中所述琉田即今日龙泉大窑一带。明人把这则本是流传民间的章氏兄弟主窑的故事编入了官方志书,有学者怀疑这是明人得自传闻的臆造之作,“纯属传闻演绎而来”,不可信。
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推断,笔者认为,编纂地方志这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明人对志书中记述的每一件事绝不会草率从事,更何况是名人名仕记载家喻户晓的龙泉窑。近年来有关考古部门在龙泉大窑枫洞岩发掘出自明代洪武起,永、宣时期一直旺烧的青瓷窑场,经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该处生产的“龙泉青瓷”器是宫廷命烧,“定特制样”的,就其制品本身的用途和性质而言应是“官窑器”。该窑场规模非常之大,发掘者在元、明地层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了窑炉、作坊、大型房屋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了以数十吨计的古代瓷器残件和瓷片标本。此处正是宋时琉田龙泉窑青瓷产区的中心窑场区域。明人在志书中记载这样一个一直为历代历朝官府重视,并为当朝重用的特殊窑场是绝不会马虎从事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杭州人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二窑条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显然,郎瑛的观点与陆深、胡宗宪等的说法是基本相同的。郎瑛更明确地指出,章生一、生二为南宋时人,生一主窑称“哥窑”,生二主窑称“龙泉窑”,今温州、处州人统称其为“章窑”。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龙泉窑”与“章窑”其实是具有相同含义的二种不同称谓而已。
关于“哥窑”与“龙泉窑”,上述文献已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官方和私家记述基本一致。此后明清二朝历代言及“哥窑”多取材于此,说法大同小异。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古代文献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的“传世哥窑”四字,更没有具体描述所谓“传世哥窑”特征的任何文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