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提出“三顾茅庐”不存在这个问题。其理由无非是《魏略》有不同的叙述,并还要加上几句解释,说《魏略》是一部优秀的良史,而《三国志》又是多么的失实。所以对于诸葛亮效力刘备的原因,他们认为应该按《魏略》的叙述是诸葛亮主动找刘备。但是对于无可辩驳的《出师表》他们往往就归结为诸葛亮要以此作为政治斗争的筹码。
首先,对于部分整天喊《魏略》如何如何者,我质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居心。
《魏略》除了在三国志的注里见过,我是从来没找到过全本的。没有正规出版,网上没有链接,只在电视里见过一个古本,也不知真假。近来来论坛上问了,论坛上一位朋友告诉我“魏略因为文采不及三国志故被作者烧了,可能有副本流传,固有转注。魏略写得比三国志详细得多,缘三国志是私撰,陈寿所持资料不多,故有传无志。”这位朋友说得不是太清楚,但至少《魏略》没有全本的事实的明确的。我就想知道:那些人嘴中的《魏略》是哪里来的```````?
退一步说,即便从《魏略》留世的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魏略是一本良史,也不能说明“三顾茅庐”不存在。即便是良史,作者也会有无心之失,这很正常。如果“三顾茅庐”不存在的假设成立,那么会出现十分多的矛盾。而“三顾茅庐”存在,一切都符合逻辑,说得通。即便是再正直的人写的史书,不符合逻辑,也必须打一个问号。
其一
“三顾茅庐”是美谈,但即使是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也不是丑事。诸葛亮的《出师表》明确写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历史上拿这种事情来开玩笑的我还没见过。如果三顾之事不存在,而诸葛亮这样写了,欺今上且辱先主,死罪也。有人会说,诸葛亮权力大,没人敢杀他,那他权力已经大道欺君而不死,他需要什么政治斗争?难道他有病?!
其二
假设诸葛亮需要政治斗争,那么政局应该是激烈紧张才对,这么明显的欺君(当时知道真相的肯定非常多)为什么蜀汉没有一个所谓诸葛亮“政敌”以此为反攻诸葛亮的把柄。甚至整个蜀汉对《出师表》中的三顾之言,一点反馈也没有。这也太过奇怪。
其三
如果按某些“达人”所言,诸葛亮是要取得震慑效果,大家不觉得可笑吗。诸葛亮为何要把意思表达得如此隐晦?以至于若无这些“达人”的神奇的分析,我们根本想都想不到“三顾”会有政治目的。也就是说,其价值和风险简直不成比例。
其四
有些人会专挑诸葛亮的“短处”。出现这样的情况,先说诸葛亮是如何险恶,如何夺权,又如何做政治斗争(自然三顾不存在论也是他们常用的),然后说诸葛亮北伐懦弱,不接受魏延意见。注意!前面那个诸葛亮胆大如斗,行事大刀阔斧;后面的诸葛亮胆小如豆,行事谨小慎微。难道诸葛亮精神分裂?
以上4点,互相结合来看看,更是矛盾重重,难以解释。而按《三国志》所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顺畅。《出师表》也是那么不亢不卑,文笔严谨。
真正能看懂诸葛亮传的人,对其至高的精神境界,至高的道德修养,那种和刘备的心交,绝对会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这和能力是没有关系的。人力有时而穷,让古时伟人来到现在社会,无能为也。纵观古今,最受尊崇者必有能力,但未必是能力顶峰之人,但他们在精神上都达到了一种很高境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