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西文古籍你关注过吗

西文古籍你关注过吗

西文古籍你关注过吗在国内受到推崇的西文古籍中,传教士创作的书籍深得藏家青睐。 10年前在旧书市场上买一本品相完好的《韦氏大辞典》不过花费几十元的价钱,而如今几千元的价格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品相好的了。

寻古书古书xungushu_古书封面_古书

古朴精致的小羊皮封面、或工整或潦草的外国文字……当一本老版西文古籍静静地躺在那里,仅凭其外表,便会散发出某种颇具历史感的诱人味道。然而西文古籍的诱人之处远不止于此。在收藏越发讲究文化味儿的今天,西文古籍凭借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个性受到了收藏者的追捧,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

一般而言,拍卖公司将外文古籍称为西文占籍。西文古籍拍卖在世界上有超过260年的历史,苏富比与佳土得均起自古籍拍卖市场。中国经过近10年的市场培育,传统的古籍善本价格‘路攀高,而西文古籍则在近两年才开始以较大的升值空间而悄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纵观国际拍场,西文古籍包罗万象。涉足国内拍场的则主要以与中国政治、军事、风俗、经济等内容有关的图书为主,即早期的涉华著作。这类书籍当年曾在欧洲风靡一时,极大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猎奇心理。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之前,耶稣会早已透过独特的视角窥视沉睡的庞大帝国。17世纪,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主要来自传教士的著作。自晚明至清,传教士们带着坚定的信念、丰富的学识,远渡重洋而来,从澳门登陆,渗入内地,学习中文,著书立说,他们的回忆录、传记等传回欧洲,经出版便被奉为经典。如利玛窦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曾德昭所著《中华帝国通史》、马国贤所著《清廷十三年一一马国贤在华回忆录》、《马礼逊传》、《汤若望中国传教记》等等。

在国内受到推崇的西文古籍中,传教士创作的书籍深得藏家青睐。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内地拍场上曾出现一部1639年在荷兰出版、书首印“平沙落雁”四汉字的拉丁文版《利玛窦中国札记》袖珍本。该书在国内尚属首次亮相,便一鸣惊人,众多藏家争相竞投,最终以7.28万元的高价成交。与之同期登场的另一部重要的传教士著作--1655年伦敦英文版《中华帝国通史》,作者曾德昭是葡萄牙耶稣会会士,同样引来了多方竞价。

与传教士一同受到重视的还有公使这一特殊作者群体。18世纪,西方开始了与中国的正式外交,最为重要的事件便是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遣使中国,马嘎尔尼勋爵带领豪华使团,历时10个月的海上航行从大沽登陆,到达北京,在热河谒见乾隆皇帝,并参加了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的乾隆帝80大寿庆典。回国后使团成员们的见闻录陆续出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副使斯当东爵士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是公认的此次出使过程的官方版本,该书1797年在伦敦出版两卷英文版,卷一首为随团画师亚历山大精心绘制的乾隆皇帝像,卷二为马嘎尔尼伯爵像,出自希基(英.Hickey)手笔。书中详细记录了出使全程及途中见闻,收录了大量插图,主要为亚历山大绘画作品的雕版,以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复制了乾隆时代中国社会的景观。该纪实的英、法文版各一套在不久前举办的专拍中分别以2.464万元和3.584万元的佳绩拍出。

除了上述传教士、公使的正规严谨的著作外,170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台湾变形记》、1667年出版的拉丁文版《中国图说》、1586年罗马出版的意大利文版《中华大帝国史》等,都成为国内西文古籍收藏者关注的焦点。

10年前在旧书市场上买一本品相完好的《韦氏大辞典》不过花费几十元的价钱,而如今几千元的价格都不一定能买得到品相好的了。近几年,西文古籍在国内收藏市场上的价格可谓水涨船高。国内古旧书市场有它独有的特点,因为经过“文革”,古旧书流通数量少,因此升值幅度大,价格一直上扬。其中购买力较强的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古书收藏爱好者一直为国内古书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收藏市场上西文古籍的收藏渠道并不多。从近几年拍卖市场来看,古书的价格在2003年、2004年经过飞速飙升后,现在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要淘得一本好书实属不易。据业内人士介绍,2003年以前藏书者们主要是在各地的旧货市场淘书,像北京报国寺、上海文庙市场、南京朝天宫等等,有时候一两块钱就能买一本不错的旧书。除此以外,就是旧书店和废品收购站,但是书的品相很难保证。2003年以后,网络兴起,诸如“孔夫子旧书网”这样的网上交流场所把分散的地区市场连接起来,藏家手里的货都被吸引出来,懂行的人日渐增多,价格也就随之上涨。在很多西文古籍收藏者看来,由于古书作假少、风险小,非常适宜那些喜欢书又害怕承担风险的收藏者。

业内人士提醒广大收藏者在关注西文古籍时,一定要了解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据了解,“西学东渐”时期有大量书籍出版,包括中国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文献,或是他们在中国所见所闻形成的书稿,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诸如此类的书籍不仅具有科研价值,也颇具收藏价值,是目前国内古书收藏被忽略的巨大空白。像《香港植物志》,叶灵凤在《香港风物志》介绍过的,是香港被殖民统治后出版的第一本书,英国人用22年就修出这么一本书;还有马礼逊带来的第一部英汉辞典,都值得重点关注。

上一篇: 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的“三顾茅庐”
下一篇: 历史精华《资治通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