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
StudiesofChineseHistoricalPhilology主讲:金生杨教授电话mail:jinsyang74@163.com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开创与成立知识点和重点: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2.司马迁对文献学的贡献;3.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4.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5.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学成就一、孔子的文献学成就(一)学术的转移《左传》昭公十七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论语·子张》: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二)孔子对《六经》的整理1.论次《诗》《书》《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以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礼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记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2.修起《礼》《乐》《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四库全书总目》卷88《乐类序》:“大抵乐之纲目具于《礼》,其歌词具于《诗》,其铿锵鼓舞则传在伶官。”马王堆帛书《要》:“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李学勤就此认为,《乐》有文字成篇,经秦火而亡之说可信。3.赞《易》道、修《春秋》(1)《易》:传统认为孔子作《十翼》(即《易大传》十篇:《彖》上下、大小《象》、《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帛书《要》篇记载孔子与子贡论《易》。(2)《春秋》:传统认为孔子据《鲁春秋》修订而成。《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三)孔子对文献学的贡献1.访求和整理文献2.以六艺为教,传播文献3.得体的整理方法和态度(1)分类编次、删繁就简(2)多闻阙疑,择善而从,无徵不信(3)崇尚平实,排斥虚妄4.重视文献的社会功能结语: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二、其他诸子的文献学成就(一)孔子后学1.子夏传经派传播六经:传《易》,序《诗》,传《丧服》,授《公羊》《穀梁》,撰《论语》,发明章句。2.孟子(1)在理解、训释方面反对“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主张“以意逆志”;(2)强调知人论世,要求研究整理古文献要紧密联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3)对古文献采以审慎态度,强调怀疑与辨伪。3.荀子《荀子·正名》强调语词的社会性、地域性、历史性等,对训诂学有指导性意义。《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逸民也。”《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漂杵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二)道、法诸子1.韩非子《显学》论“定儒、墨之诚”、《外储说左上》批评“郢书燕书”,考据辨伪;《显学》“儒分为八,墨析为三”的文献分类思想;《解老》、《喻老》对《老子》诠释,文献训释方面有贡献。2.庄子《庄子·天下篇》条理先秦九家学说,学术分类思想三、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文献学的影响(一)大批文献消失,追忆和重新发现的文献有失真之处;(二)割裂了文化传递的环节,导致对先秦古文献理解的困难;(三)劫后典籍亟需搜集、整理。第二节司马迁对文献学的贡献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1.皇室所藏图书档案。
《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2.金石、文物、图象及建筑。如秦石刻、正考父鼎铭。3.游历访问,实地调查。《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卭、笮、昆明,还报命。”二、“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系统考辨文献1.“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2.“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3.力求质实,排斥虚妄;4.考辨史实。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疑者阙焉”。四、注释历史文献:《尚书》、《诗经》等五、强调贯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纪传体通史第三节刘向《别录》与
刘歆《七略》一、西汉朝廷对文献的搜集1.惠帝“除挟书律”;2.文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命晁错受《书》;3.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命杨仆整理兵书,《兵录》成为我国史书记载的第一部专科目录书(“汉兴,张良、韩信次兵法”);4.成帝,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二、向、歆父子校理群书的程序与特点(一)广罗众本,互相参校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校书宜广储副本。刘向校雠中秘,有所谓中书,有所谓外书,有所谓太常书,有所谓太史书,有所谓臣向刘、臣某书。夫中书与太常、太史,则官守之书不一本也;外书与臣向、臣某收,则家藏之书不一本也。”(二)补缺去重,定著篇章《战国策》“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三)校定字句、订正脱误1.校脱文。“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2.订正误文。《列子叙录》“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四)命定书名如《战国策》一书,本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刘向根据内容乃战国游士用以辅国的策谋,定名为《战国策》。(五)眷清新本汉·应邵《风俗通》:“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六)撰写叙录叙录内容:篇目次第,校勘说明,作者介绍,评论思想内容,探究学术源流,考辨真伪,权衡价值等,大要在“条其篇目,撮其旨意”,“论其指归,辨其讹谬”。三、《别录》与《七略》(一)《别录》“别集众录,谓之《别录》。”(二)《七略》1.辑略:大小类序,其他诸略总要,说明编纂体例,指导思想及学术源流;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9种,儒家经典及辅助性读物;3.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种,诸子学著作;4.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5种,文学作品;5.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4种,兵家作品;6.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6种,天文历法及占卜类著作;7.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种,医学方术类著作。四、向、歆父子对文献学的贡献(一)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理、著录、管理文献的方法1.通人校书:“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2.久任其职3.接续有人:刘向死后,刘歆接着校理群书(二)撰写《别录》、《七略》,开创了我国书目提要的著录体式1.提供了编制完整目录的方法和体制;2.创立了图书评论的方法;3.利用提要进行学术、学派论争。(三)在校勘、辨伪等各个分支学科上都有杰出成就。HaveABreak!The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