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蒲松龄的无神论__简析《聊斋志异·齐天大圣》能在聊斋志异中能看见孙悟空的存在让我不胜欣喜,由此也可见《西游记》在清时已经流传甚广

蒲松龄的无神论

____简析《聊斋志异·齐天大圣

能在聊斋志异中能看见孙悟空的存在让我不胜欣喜,由此也可见《西游记》在清时已经流传甚广,而猴哥在福建一带甚至有大规模的庙宇存在以供百姓供奉朝拜。吴承恩,下笔如神,竟然生生的写出一个神来,可见孙悟空这一角色入人心之深。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猴哥在成佛之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一个倒霉的二百五的奇遇。

许盛,山东人。跟着自己的兄长到福建做生意,因为对齐天大圣的不尊敬以及对大圣存在的质疑而遭受到一系列的惩罚乃至其兄长暴毙。然后,峰回路转,孙悟空不仅复活了其兄长,还赠与了他十二分财运。从此幸福快乐的和他的哥哥生活着。这篇故事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宗教迷信式的故事,先是不信神,遭难,然后信神,被神佑护。本篇行文简洁,修饰极少,蒲松龄巧妙地用人物之间的对话,生动的刻画出了,,许盛,许成,孙悟空这三个主要角色的形象。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性格鲜明。可以说是,每段对话都强烈的凸显出了人物的形象性格。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交代了许盛的身份,也直接说明了这件事的起因;第二段,详细描述了,许盛是如何从一开始的“岂以手足之病,而易吾守乎?”变成“信奉更倍于流俗”。是全文的主干;第三段,叙说了许盛“信奉更倍于流俗”之后,孙悟空是如何回报于他的。

作者将许盛刻画成一个年轻气盛,刚正耿直,莽撞,带些少年人的固执的一个生动形象的角色。文章开头以“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堕容”为背景去衬托出“盛素刚直,窃笑世俗之陋”“众焚奠叩祝,盛潜之”使一个莽撞青年跃然于纸上。第一段交代,盛是“从兄成贾于闽”,他外地人是跟着自己的哥哥来福建做生意的,“货未居积”东西没卖出去。所以才要去大圣祠将祷祝。话说一个外地人初到地方就嘲笑人家的信仰,完了在正举行仪式的时候溜走。相当于在回民聚集区吃猪蹄的效果差不多,浑然没有考虑后果。足见其鲁莽气盛毫不考虑后果。再往后“兄责其慢·······如其有神,刀槊雷霆,余自受之。”这番与其兄长交谈的话语以及“盛见其状,益哗辩之。”更是体现出许盛的年轻气盛不知所畏。在经过头疼,生巨疽、渐敛,而又生一疽、兄大病,这一番神罚之后依然说出:“兄弟如手足,前日肢体糜烂而不之祷;今岂以手足之病,而易吾守乎?”读这段文字,许盛那股死活不信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象形表情跃然于心。及至其兄病死“买棺殓兄已,投祠指神而数之曰:“兄病,谓汝迁怒,使我不能自白。倘尔有神,当令死者复生。余即北面称弟子,不敢有异词;不然,当以汝处三清之法,还处汝身,当以破吾兄地下之惑。””这简直就是对猴哥赤裸裸的威胁,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许盛心中的悲痛和不忿,悲痛者兄长逝去,不忿者众人都说是大圣因他无状迁怒其兄,是他害死自己的兄长,其百口莫辩。再看其直接直接把兄长棺材拉到大圣庙里更是指着大圣神像怒骂恐吓,更是体现出了其为人刚烈冲动的一面。再有“使盛自取之·······遂取其六”面对仙家宝物能不起贪念可见其心性纯直。

而许成,虽然蒲松龄给他的戏份少,但是,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黄金酱油级别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黄金配角。正是他对神的信仰与敬畏才衬托出了许盛的刚直莽撞。许成在书中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兄长形象,许盛在庙宇的行为被他“既归,兄责其慢。”而通过“盛果病······或劝诣祠谢,盛不听······兄代祷”可以看出许成对自己弟弟的爱护之心。可惜许盛的逆反固执把许成气的不轻。更是用许成的死来烘托出许盛的莽直。

这篇故事以齐天大圣为名,猴哥自然是最主要的角色。文章开头通过对齐天大圣庙宇的描写体现出猴哥香火的旺盛“殿阁连蔓,穷极弘丽。”而作者更是延续的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性格形象,通过简短的几句话语就将孙悟空,争强好面,率性耿直的性格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当孙悟空把许盛招去之后说:“因汝无状,以菩萨刀穿汝胫股;犹不自悔,啧有烦言。本宜送拨舌地狱,念汝一生刚鲠,故置宥赦。汝兄病,乃汝以庸医夭其寿数,与人何尤?今不少施法力,益令狂妄者引为口实。”说啥呢,说你个没礼貌的小子,我惩罚你,你死不悔改不说,还在那里胡言乱语。本来是想着把你送到拨舌地狱去的,但是看在你人品还可以的分上,我就大发慈悲的放过你了。你哥病死,是你自己找的庸医,害死你的兄长,跟我有半毛线关系?今天你孙爷爷不施展些手段倒还让你看轻了俺老孙。可见大圣虽然成了佛但是脾气依旧啊。果然当许盛看见自己哥哥活了过来立马给大圣跪了,从此对猴哥那叫一个信啊,“盛由此诚服,信奉更倍于流俗。”当然,这还不算完,谁让我猴哥够意思,见许盛兄弟两日子快过不下去了,专门带着许盛上天庭堵人去了。大圣说是“适遇此老,子之福也。”真的时候偶遇吗?瞎子都能看出来这是直直奔着财星去呢。等到了财星的地方开口就说“此吾弟子······求少馈赠”财星又惹不起猴子没办法才取出来一盘财运,让许盛自己拿。这个年轻的孩子天真的把这个当成鹅卵石准备拿回去喝酒玩,大圣看不过去又硬给他塞了六个,想来是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心疼。完了之后淡淡的说了声“足矣”牙缝里可是半个谢字都没蹦出来。就那么的走了。蒲松龄,完美的把握住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并完美生动的表现出来孙悟空,小气、好面、脾气大、够意思以及不要脸的性格形象。

本篇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一个不信奉神的人如何变成一个虔诚的信徒。展示了神灵的慈悲灵验。但是在我看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就在于许盛反驳他兄长的第一句话“孙悟空乃丘翁之寓言,何遂诚信如此?如其有神,刀槊雷霆,余自受之”(邱翁,丘处机,当时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书。)世人皆知,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编纂出来的人物,却依然为孙悟空建造庙宇,并且“殿阁连蔓,穷极弘丽。”“诸客肃然起敬,无敢有惰容”。许盛的窃笑世俗之陋无疑是蒲松龄对这种造神行为一种嘲讽。更深层的寓意是什么呢,既然,孙悟空这样一个小说人物都可在民众中成神。那么,之前的所有神佛大概也是人们臆造出来的吧。正所谓世间本没有神,但是人们却生生的造出来了神。当然,也可能是蒲松龄想表达当时人民群众对猴哥的喜爱程度。在本文之后,蒲松龄还附带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书生一时兴起在寺庙的墙上画了个琵琶,没管就走了。后来书生路过的时候发现有不少人在朝拜供奉他的画,并说这个琵琶如何如何灵验。再次强调了,神灵存不存在,灵验不灵验,完全是凭借着人们的主观臆测罢了。

上一篇: 先秦文献与先秦文学
下一篇: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