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雪
幼时写作文,老师总会告诉我们,时间、地点和人物是事件的三要素。同理,人名、地名、时名也成为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物代代无穷,地理具象可感,时名承载一时声望,这就使得很多时候地名与人名发生了密切关系。把人名用作地名,也成了地名命名里一种不算罕见的现象。如河南的禹县、陕西的志丹县、吉林的靖宇县等等,这些都是“以人名地”现象。在辽宁地名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名”和“名人”。
人名如海,浩渺繁复,冠之地名如星,亦是多姿多彩。
虽然都是“以人名地”,但也分很多类型:有的是以英烈人物命名,如朝阳县的尚志乡,凤城市的邓铁梅路,锦州市古塔区的士英街等,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连市的中山区以及沈阳市的中山广场等,它们不仅是地名,更是人们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崇高纪念。
还有的地名是以曾与此地有关的人物以及相关事件命名,不管是曾到此一游,还是曾开荒圈地,只要你曾留下足迹,地名里也同样会留下你的姓氏。比如朝阳市的二其营子村,本溪市的福金沟。
本着这种“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原则,“以人名地”里还包括了以人物官职命名,以相关神话传说命名,甚至连神仙名也能进入地名,比如义县高台子乡的雹神庙村……
作为社会的产物,“以人名地”现象不仅反映了命名时代的特征,也展示了人们的敬畏与希望,这些或歌颂或景仰或纪念或言志的地名,走过“风烟望五津”的岁月长河,早已经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永久生辉。
向应街道 尚志乡
英烈之名印在大地
辽宁以英烈命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在大连金普新区,有一条向应街道,这条街道就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之名命名。关向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的家乡就是大连市金州区(今金普新区)。
在凤城市,有邓铁梅路、苗可秀街。邓铁梅、苗可秀,都是著名的辽宁抗日英烈。
在锦州市古塔区,有为纪念战斗英雄梁士英而命名的士英街道、士英街。在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英雄梁士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舍身炸地堡,为锦州解放开辟了胜利的通道。新中国成立后,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邹容路改名为士英街。
朝阳县尚志乡也是为了纪念著名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而得名。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尚志乡原名王伦沟乡,于1997年4月更名为尚志乡。这里也是赵尚志将军的故乡。
在灯塔市烟台街道有一个兆麟社区,是因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而得名。李兆麟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李兆麟的家乡就是辽阳。
同样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还有康平县的张强村。张强村原名哈拉沁屯(包括镇中心街和良种场),蒙古语哈拉沁的意思是“守卫者”。因地处蒙汉交界之区,地理位置甚好,居住者渐多,清光绪四年(1878年)开关放禁,山东、直隶一带移民大量涌入,遂成商贸重镇。20世纪初,商铺近百家,买卖兴隆,市井繁荣,为康平县西部和内蒙古地区粮食集散地,被称为“拉不败的哈拉沁屯”。1946年春,共产党员张强被敌人杀害,为纪念张强烈士,1949年哈拉沁屯更名为张强村。
沈阳市沈北新区马刚街道,原名为六姓屯,得名于清雍正年间最初来到此地的老、那、卞、樊、张、郎六户居民。嘉庆年间,朝廷派一刘姓官员来此当千户,而改名刘千户屯。1950年,为纪念革命烈士马刚,经上级批准改名马刚村。
张忠 吴三 二庆
垦荒者落户留名
除了以名人命名的地名,很多普通人也有这个机会“名垂青史”。他们大多是第一个来到此地定居的人,因此辽宁许多地名都能看到这些开荒者的名字:比如鞍山市铁西区达道湾街道的吴三村、千山区宁远镇的张忠堡村、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的陈英村。
康平县的长城窝堡原名常玉成堡。清朝光绪年间有蒙古族人常玉成来此垦荒圈地,筑成简陋居舍,且经营小买卖,后来又陆续有曲、李两户人家来此定居,人口逐渐增加,但本着谁先到谁老大的原则,此地被称为常玉成堡,现名长城窝堡由此演变而来。
北票市的泉巨永乡,有一个存珠营村,相传有一个叫存柱的蒙古人在此居住,后“存柱”演变为“存珠”。同样,朝阳市双塔区的王杖子村,也是因清朝时期一位姓王的山东人在此落户,因他用木杖子做围墙,因此得名王杖子。
朝阳市双塔区燕都街道下辖的二其营子村,最早是因从归化城来的蒙古族人陈二庆在此定居,因此叫二庆营子,后来叫成了二其营子,“二其”就是蒙语“二庆”谐音,“营子”系汉语。
沈阳市沈北新区财落街道,在明末时即有柴、罗两户在此居住,形成村落后,取名柴罗堡,后谐音为财落堡。马家社区,原来首户姓金,是锡伯族人,称为金达子堡,后来马姓人口渐多,于是改名为马家堡子。朱家堡,原名谢家庄,由于朱姓人口逐渐增多,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本村改名为朱家堡子,后简称朱家堡。
北票市的黑城子镇得名源自一位王爷,此地原名宝城子,因土默特部落那木色登王第三子来此地封地定居,这位王爷绰号“黑三爷”,蒙古语称该地为“哈拉浩特”,哈拉有黑色的意思,浩特即城,因此改宝城子为黑城子。
北票市也有几个地名是因人得名。白相屯,相传因清朝年间有一位叫白相姑的人来此居住而得名。治安村,曾用名翠花屯,因清顺治帝第二女翠花公主葬在这里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在距盛京西北35公里(今虎石台境内)鳌拜家族坟茔地为翠花公主建墓立碑。1952年,该村改名为治安村,意为太平安全。邱家坟,没有形成村落前,称为白蒿岗子,清光绪年间,三品大夫邱风鸣在此占了坟地,形成村落后,得名邱家坟。
千户 扎兰 牛录
以官职命名地名
除了垦荒者落户有名,在辽宁还有一些地名源于官职名,最常见的就是“千户”。千户为地方军职,金代始设,明代相沿。明代实行卫所兵制,在重要州府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统兵千余人。
在辽宁,带“千户”字样的地名遍地开花,比如沈阳的姚千户村,铁岭县腰堡镇的陈千户村,法库县登仕堡子镇的严千户村。
除了千户,清代的官职扎兰、牛录也进入了地名。扎兰是满语,又书为甲喇,即参领。位于朝阳县木头城子镇的扎兰营子,相传就是因清朝时一个官衔为扎兰的张姓蒙古族人在此定居而得名。
和扎兰一样,牛录也是官职的一种。在努尔哈赤建立的旗制内,牛录不仅是八旗内的官职,也是一个军事层面的职位。它本身也是一种军事编制。在辽阳市弓长岭区有一个牛录堡村,据传就是因一官衔为牛录的当地官员而得名。
辽宁有众多含“牛”字样的地名,其中很多也是由“牛录”简略而成。比如,新民市的法哈牛,就是因一个叫作法哈的牛录而得名,类似的还有沈阳市辽中区的乌伯牛,也是因一位叫乌伯的牛录而得名。
以官衔命名地名的还有沈阳市沈北新区的王驿屯,曾用名王驿官屯,因清初一位王姓的驿站官员居于此地而得名。
福金沟 田师傅镇
用地名记录嘉行美德
位于本溪市平山区的福金沟,地名出现在清朝初年,也是因人得名的典型。据传皇太极迎娶朝鲜公主的时候,迎亲队伍走到今天的福金沟时,正值太子河因天降暴雨,河水猛涨遇阻。迎亲队伍只好扎营于此,由朝鲜向此地运送给养并补充服侍人员。一个多月后,水落下去了,队伍继续前行,部分朝鲜人见此地土地肥沃,地处交通要冲,便定居下来。后来,为了纪念皇帝迎娶福晋一事,人们将此地命名为福晋沟,后人取其谐音改称福金沟。
法库柏家沟镇前山村,早年曾叫“娘子庄”,这个地名还有一段来历。这里曾是辽代开国宰相萧敌鲁所建的萧氏庄园。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期,萧氏庄园传至萧敌鲁的曾孙萧袍鲁手里。萧袍鲁也是辽代名臣,曾任州刺使、州观察使、太子太傅、北府宰相等官职。
1044年,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亲自率兵征讨西夏,萧袍鲁率领殿中司将士随其出征,屡屡挫敌,战功卓著。
萧袍鲁率兵西征后,萧氏庄园内只留下后宅女眷和少数庄丁,萧袍鲁夫人耶律氏一人担起了管理庄园的重任。
有一天,一位管家跑来禀告,北山羊群发生瘟疫,已经撂倒一大片了。耶律氏当机立断,吩咐庄丁将死羊焚烧后深埋,将病羊与好羊隔离,命兽医立即用药,迅速控制住瘟疫。不久,西沟的牛群也发生了瘟疫。耶律氏沉着冷静,马上召集所有人员,熬药、拌料、灌药、搬运,各负其责,有条不紊。经过几天忙碌,疫情终于得到控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耶律氏还吩咐庄丁们开荒种地,种植粮谷、蔬菜、果树,设置烧锅酿酒,开设作坊加工乳制品,建造铁匠炉打制生产工具、兵器,并在松树山下水泊中饲养鱼虾。耶律氏掌管下的萧氏庄园人畜兴旺、粮谷满仓,一片繁荣景象。
萧袍鲁回到萧氏庄园后,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他对夫人耶律氏说:“我多年在朝廷为国效力,家中全靠夫人操持了。如今庄园家业兴旺、一派祥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今后,这萧氏庄园就更名为‘娘子庄’吧!”
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原名道淤屯。清代光绪年间,将领左宝贵领兵征北路过此地,因道淤泥泞,挡住了去路,便修了一座桥,后群众为了不忘左宝贵为民做的好事,将道淤屯改为道义屯。
沈北新区正良街道正良社区,原为正良屯,这个地名源于两兄弟的名字。清朝嘉庆年间,有董正、董良兄弟俩从山东郓城到正良村居住。由于哥俩为人正直善良,谁家有事都上前帮忙,还经常主持正义,调解邻里纠纷,村里人都十分信任和敬佩他们。乡亲们为了不忘他们的好处,提议取董正、董良名字中的“正良”二字作为村名,让村里的后生们都像董正、董良那样正直善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地官员下令铸造一口大钟以示纪念。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有一个田师傅镇。这个镇子的得名,当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里曾经有个寺庙,寺庙里的住持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姓田所以大家都叫他田师傅,被他接济过的人数不胜数,他的大名也被广为传颂,于是人们也就把这里叫做田师傅;第二种说法是曾经有一个姓田的佃农跑到这里来躲避财主,没想到竟然在这儿发现了煤炭资源,大家纷纷跟着他发财致富,为了纪念这个人,从此连同这个地方都叫做田师傅了。
葫芦岛市连山区有个张相公屯,地名来历颇为感人。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山东一张姓官宦人家破败,一家老小九人便逃奔东北而来。时值寒冬,衣单食缺,流感肆虐,家中有八人客死途中,仅剩一年轻后生辗转流落到虹螺山脚下。随后闯关东的人逐渐来到这里,有赵、胡、刘等姓氏,与张后生毗邻而居。人们发现张后生知书达理、谦卑和善、乐于助人,还略通医道,谁家有个小病小灾,都请他把脉诊治,所以就尊称张后生为张相公。张相公病故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此地命名为张相公屯,沿用至今。
亮甲山 调兵山
名人野史写进地名
将神话传说写到地名里的情况也有不少。很多“以人名地”的地名里,也有神话传说的影子,虽然地名里没有出现具体人名,但也一定是“每一个传说里,都有你的背影”。
海城的名字由来,相传全因李世民的一番“折腾”。据说古时候海城这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唐太宗李世民未登基前还是唐王的时候,曾率领官兵东行巡视,到海城地界,突然被无边无际的大海挡住了。唐王就召见谋士商议对策。谋士劝唐王到水晶宫去求东海龙王,唐王同意了,亲自来到东海,拜见了龙王。东海龙王见唐王很真诚,就爽快地答应了借海为地,约定三更借五更还。唐王回来后,不过一袋烟的工夫,翻腾的海水退了下去。随后,唐王就引兵来这里驻扎。可是唐王担心,借海为地还了以后,必然会断了三军的后路,于是他就传令各鼓楼的更夫,只准打三更,不准敲五更,怕打了五更这里再变成大海。打这以后,海城再也听不到五更的鼓声,海城也就不是大海了,龙王的那些镇海将军——鱼、鳖、虾、蟹也都留在陆地上了。现在海城四周的鱼山、王八山、虾山、蟹山、厝石山和平顶山,据说就是那时的鱼鳖虾蟹变成的。
借海为地成功后,唐王心中大喜,他在鱼将军的引导下,登上鱼山亮过盔甲,因此,鱼山又得名叫亮甲山;随后又上了平顶山,与手下一名大将在山顶下过棋,那棋子、棋盘至今还留在山上。平顶山由此又得名唐王山。
还有一些地名则完全是因人得名或者因人易名了,这些人都成为地名故事中的“绝对主角”,最出名的当属调兵山市。
今天的调兵山市所在地,历史上一直为法库县所辖。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地成立铁法市,2002年,铁法市更名为调兵山市。可别以为这是个新名,事实上调兵山之名更为古老。相传在北宋时期,金国元帅完颜兀术曾在此地调兵遣将,挥师中原。宋徽宗、宋钦宗也相传被囚禁在此,至今尚有锁龙沟、兀术街等遗迹。据《奉天通志》法库县载:“调兵山城东南二十五里,形势险要,与兀术街北山毗连,金兀术曾驻兵于此。”
沈阳市皇姑区源于皇姑屯,而皇姑屯的得名也颇有来历。据传清朝初期,这里还是一个小村子。努尔哈赤占领沈阳后,一天出去打猎来到此村,看见脱俗美丽的村女黄桂很是喜欢,便收其为干女儿。此后黄桂一直跟着努尔哈赤。黄桂死后,努尔哈赤非常伤心,最后决定将其送了回来,葬在村子里。于是,此村便叫黄桂屯,后改名为皇姑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