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 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01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距离洛阳不远的司州汲郡(今河南卫辉)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个叫不准(音“否标”)的盗墓贼偷偷潜入了一座古墓。
墓道里漆黑一片,他随手一划拉,摸到一把“干柴”(竹简),点燃来照明。
结果令不准大失所望——眼前是成捆成捆的竹简。
盗墓为的是取财,竹简对他来说,分文不值。
不准把竹简翻个底朝天,也没发现大堆的金银财宝。
拿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失望的走了。
第二天,村民们看到巨大的盗洞,跑去报官。
官府立刻组织现场排查,发现,烧得残缺不全的竹片竟然上面有字,曲曲弯弯状如蝌蚪,甚是蹊跷。觉得这“蝌蚪”非同一般蝌蚪,立即飞马上报朝廷。
这批竹简就此由汲郡运到了京师洛阳,足足几牛车。
晋武帝司马炎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以及一大批学者负责整理。
通过整理,人们发现,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的魏襄王墓。
竹简长二尺四寸,每简40字。
因为在汲郡发现的,便称之为《汲冢书》,又因写在竹简上,称之为《竹书记年》。
通过研究发现:
这是一本由魏国史官编纂的史书
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开始到魏襄王期间的历史
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司马迁的《史记》大概早了200年
《竹书纪年》逃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正经的上古典籍哦!
02
先不说竹简上的内容,单从现代考古学的思维与技术来看,这个故事便有漏洞。
我们都知道,竹片和木片属于有机物,难以保存。
最有利于地下文物保存的环境有两类:
一类是埋藏在干燥地带,迅速失水。这样各种物质难以电离,细菌也不易存活;
另一类是,隔绝氧的环境。
这一类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地下水位高,简牍一直泡在水里,或者被泥水紧密包裹。这样就隔绝了氧,这种情况最为多见。
另外一种就是本身墓葬密封性极好,墓内发生早期腐败,将氧消耗掉,之后墓室内就处于隔绝氧的状态。
如,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山东的银雀山汉墓,都是这种情况。
实际情况也是,自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中国出土简牍最多的地区以干燥的西北和地下水位高的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最为集中。
03
我们再看一下,简牍的考古发掘难度极大有多大!!!
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发掘过程为例:
1、因为地下水位高,椁室中积水很多。发掘清理工作须从抽水、排水开始。
这个过程中,如果操作不慎,很容易把轻薄细小的竹简一同抽出来,就毁了。
2、抽水结束之后,进入提取环节。
古代制作竹简时,经过取材,削制,烤青这些工艺,竹木原本的生物结构遭到破坏,经历浸泡以后,竹简往往都有极高的含水率。
根据实际经验,饱水竹简刚刚出土时柔软得就像刚刚煮了,但还留有白心的面条。
所以说,提取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
墓葬中的简牍,往往是以捆扎状态出现的,这时需要先采取初步固定的方法,再进行整体提取。
而原本在墓中就发生了漂移,呈散乱状态的竹简,提取时,往往要先用吸水性较好的纸张,从竹简下慢慢插过,垫起竹简,再行抬起。
这样才能保证竹简的完整。
提取出的竹简,是否就能进行整理了呢?
不是的。
竹简在地下埋了千年,被发掘出来时,它就与新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因此在出土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例如,
接触氧气,发生的墨迹褪色;
脱离水之后,发生急剧缩水;
这对于竹简来说,都是致命的。
【保存再好的竹简遇到空气,几秒钟,最多1分钟,就会变黑】
这就需要在出土短时间内,将其妥善浸泡在蒸馏水中漂洗,之后进行封闭转移(转移过程,要尽可能避光)到室内。
室内清理阶段,先将竹简经过初步判读排序以后,再分别装入若干器皿。
点洗,不能急,防止把字一起洗掉了
然后逐步用5%浓度的乙醇溶剂的PEG(一种高分子材料),对竹简进行浸泡。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PEG来渗透取代竹子原细胞中的水,经过反复渗透之后,竹简的强度就大大增强了。
还不算完。
因为这样还是不能有效防止墨迹的氧化和褪色,还需要用甲基丙烯酸树脂,进行喷涂封护经过这些工序。
竹简的清理封护工作,才算基本结束。
然后才可以进行详细的研究、整理、释读。
所以,实际上很多竹简从发掘出土,到整理完成、材料公布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短则五六年,长则二十多年,甚至有些出土至今快30年了,完整的资料都还没有公开。
虽然最近采用了新的高科技显影技术来帮助清理,但是这个工作的效率依然很低。
04
西晋具体什么情况我们现在不知道,但不准是点了火的。
证明他进去魏襄王墓的时候,墓室内已有大量氧气。
也就是说,从他盗墓开始,到被人们发现,到现场勘查,到把这些竹简运到洛阳,进行释读,这段时间,是完全够竹简发生完化学反应的。
西晋人又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提取技术,更不知道避光。
所以这批竹简被发现之后,应该只有一个结局,逐渐成为一堆垃圾。
【一根标准尺寸的出土竹简,如果不经任何处理,放到自然环境中储存,它会因脱水而导致内部结构坍缩,进而变成一根不足一毫米宽的“牙签”。】
05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竹书纪年》的文本内容。
试摘几例如下:
1、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2、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
3、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
第一条,写尧被舜囚禁了;
第二条,说武王伐纣姬发把商纣擒住了;
第三条,把周召共和推翻了。
《竹书纪年》的这3条,都是孤证,从别的书里找到对照史料。
按照“孤证不立”原则,只有一条证据支持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4、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说伊尹自立后为太甲所杀。
而关于伊尹自立后为太甲所杀这个记录,已被现代考古发现证伪。
随着殷墟甲骨被越来越多发掘出来,我们看到的文字材料显示:历代商王是把伊尹和商汤放在一起祭祀的。
图片来自甲骨文合集影印版
如果伊尹真为太甲所杀,为什么他还会被祭祀?
真如《竹书纪年》记载,商人是傻?还是笨呢?
06
综上,我们知道了出土竹简的特殊性,了解了各史料文物之间的差异性,那关于《竹书纪年》的来源就只剩下一种解释——书中的所有令人三观震碎的史实记载,都是西晋时人杜撰出来的。
因为西晋本身立国不正。
禅让是个好理由。
可司马昭执行的时候,高贵乡公曹髦偏偏不按剧本走,这戏就唱不下去了。
发现《竹书纪年》的279年,上距曹魏灭亡还只有14年,一代人还没过去。
作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这时候能怎么办?
只能找心腹编一本书,里面多写点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事,用以昭示世人,玩刀子不是从我们这代人开始的哦,我们只是有样学样哦。
自己哄着自己玩儿,闹不好顺便在千年之后再哄哄后人,也算意外之喜了。
当然,《竹书纪年》不会是彻头彻尾的100%假书。
造假书最高的境界就是半真半假,一眼就让人戳破有什么意义呢?
这一点上,晋朝人还有个黑历史,那就是今本《尚书》。
东晋到南方立国,立博士官传经学,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就假称这是西汉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并且还冒称孔安国为这五十八篇作传。
这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尚书“伪孔传”的来历。
这五十八篇中,其中二十八篇与今文尚书完全一致。但《泰誓》与“逸十六篇”皆系伪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