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全书有“文”、“献”、“考”三种。“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马端临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知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2.中西文化交流: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孟特戈维诺抵达元大都,即留居大都,先后兴建教堂两座,并用鞑靼文翻译《新约全书》和《旧约》。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十通”之一。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书。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考则多沿用《通典》旧有史料,并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在《通典》的基础上广泛地搜集史料,详细地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归类分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全书有“文”、“献”、“考”三种。“文”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是指前人之议论,“考”主要是马端临的按语。马端临的按语,贯串古今,折衷恰当,力求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审慎的结论,尤其对于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所发表的见解为前人所未有。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深知南宋政治腐败是导致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记载也特别详细,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进行了揭露,从而使书中有关宋代的记录较为真实可靠,史料价值超过了同类的其它著作。明成祖永乐元年,解缙等奉诏开始编纂《永乐大典》,次年十一月进上,赐名《文献大成》。
随即成祖认为内容不够完备,诏令重修,并在全国广泛征集人才,先后由两千多人参与编写《永乐大典》。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字,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散亡的文献,很多古籍如《旧五代史》、不少宋人文集都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但由于原书正本神秘失踪,副本大部毁于晚清八国联军火烧北京之乱,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只占原书的4%。佛教典籍的整理,主要体现在佛教总集《大藏经》的编纂。第一部汉文《大藏经》是宋开宝四年刻本,称为《开宝藏》,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完整的《大藏经》是《赵城金藏》,影响最大的则是《正统藏》道教典籍的整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数据:收书3461种(一说)3474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二者相加,共10254种,172860卷。存放《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四库全书》的命运:文渊阁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在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澜阁残本在浙江省图书馆。其余皆毁于战乱或火灾。(1)清初,这一时期的学者多是怀有亡国之痛的明末遗民,学问博大,气象宏伟,一方面讲求经世致用,以图光复故物;另一方面批判明代心学束书不观的空疏学风,开清代朴学之先河。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顾炎武:在学术上,他坚决反对明代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心学”以及空疏浅薄的“贴括”之学。在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日之录》、《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另有《韵补正》附在《古音表》后面。(2)乾嘉,乾嘉是清代文献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分为几个流派:一是吴学,主于墨守,以惠栋为代表;二是皖学,主于求是,以戴震为代表;三是扬州之学,主钱大昕:主要著作:《恒言录》《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钱大昕音韵方面成就较大,他注意到古纽问题并提出四个要点: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古影喻晓匣双声。
此外,钱氏对于古音也提出许多看法,如主张诗经有正音,有转音。正音,就是从偏旁得声;转声,就是“声随义转或“双声假借”龚自珍,《大誓答问》和《古史钩沉论》是他古典文献方面的代表作;《诗古微》和《书古微》分别对《诗经》和《尚书》进行了考辨和辑佚。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三代吉金文存》;《贞松堂集古遗文》《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张元济:中国出版家。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影印古籍方面贡献很大,《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道藏》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王懿荣在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发现了甲骨文,他是中国收藏、发现和认识甲骨文的第一人。就甲骨文字的书写方法而言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出来的,因此它又叫做契文、龟契文字、殷契文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