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

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

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中国古代,“诚”和“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训释。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

古代典籍中诚信含义

中国古代,“诚”和“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训释。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诚实、真挚等含义。“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

诚信在古代有什么具体体现

一、商鞅变法时,为了建立信誉,使出了立木为信的策略。

商鞅关于秦国变法的法令在拟好之后却并不急于公布,因为他担心秦国民众会不相信自己。

为了提高法令对人民的可信度同时也为了建立自己的信誉,商鞅在公开法令之前在秦国国都的南门外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同时,商鞅命人贴出告示,向城中的百姓宣称:只要谁能将南门外的这根木头搬到集市的北门,他就给其10两黄金。

商鞅帖出的告示成功的吸引了城中百姓的注意,然而大家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并没有人上前搬木头。因为,大家都不太相信商鞅会真的给出十两黄金的天价报酬!!

见没人行动,于是商鞅更换了告示并增加了筹码:谁要是能将南门外的木头搬运至北门,就给予他五十两黄金!!

终于,有一个人壮着胆子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把木头搬到了北门。这时商鞅如约支付了他五十两黄金!!

周围的人看到商鞅诚信的遵守约定之后,都叹气后悔,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站出来搬木头!

就在这时,商鞅见自己建立信誉的目的达到,于是当场公开了自己早就拟好的变法法令。

二、一个关于诚信反面教材的故事:烽火戏诸侯。

荒淫无道的昏君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褒姒虽然生得极为美丽但同时她也冷若冰霜,褒姒自从入宫以后一次都没有笑过!!

荒淫的周幽王为了博取自己喜欢的美人褒姒一笑,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最后,周幽王竟然听信了佞臣虢石父荒唐的意见:无故点起了镐京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

烽火作为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周幽王点起的烽火成功的骗来了各路诸侯勤王的大军。各路诸侯勤王大军得知被骗,无奈白跑一趟的窘样也成功逗引了褒姒的发笑。

然而,周幽王这种毫无诚信的烽火戏诸侯的做法引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后来等到镐京真正被入侵之时,对于又一次点起的烽火没有人再多加理会!!

三、曾子以身传教,为儿子杀猪的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子对于自己儿子以身传教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儿子得知之后就哭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曾子的妻子为了将儿子安抚在家中,于是她对儿子说:“你乖乖的回家,等我从集市上回来后就杀猪给你吃”。

后来,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见状拿起刀就准备杀猪!妻子急忙阻拦说道:“我那是遍小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去杀猪呢?”

曾子说道:“绝不能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欺骗他,小孩子不懂事是会受父母影响的,他们只会照着父母的样子有样学样,听从父母的教导。你如果欺骗他,那么他就会从你这里学会骗人!再说,做父母的欺骗孩子,父母在孩子心中将不再可信,这样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说罢二话不说就打猪给杀了。

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诚信有哪些含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5.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是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

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

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信在古代典籍中有哪些含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概述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为你一一阐释。

诚信,人人必备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讲文明,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

诚信是立人之本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

诚信是交友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诚信是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诚信是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诚信是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诚信

什么是「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什么是「信」?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历代经典论诚信

中国历代儒家经典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重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的说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代对诚信的理解

1、《狼来了》。有个放羊的小孩每天都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去放牧。但是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撒谎。有一天,他觉得很无聊,他就向着山下种田的人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听到喊声急忙往山上跑,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的小孩哈哈大笑:“真有意思,我是逗你们玩的!”农夫们生气地走

第二天,放羊小孩故伎重演,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小孩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第三天,放羊小孩又欺骗了人们,人们对放羊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小孩对着山下拼命呼喊:“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但是人们认为他又在说谎,都没有理睬他。结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有哪些

《管子》有云:“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在管子看来,士、农、工、商都应讲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诚信之于己,是坦荡磊落、真诚无伪;诚信之于人,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言警句,都表达了对诚信的重视。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小信成则大信立”。有了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坚如磐石。秦末汉初,楚国人季布以侠义闻名,重守诺言,只要答应的事情就一定办到,从未失信于人。正所谓,“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古人云:“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一诺千金”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始终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做事。

与诚信对应的是“失信”。《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大臣孟武伯经常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鲁哀公对其非常不满。有一天,鲁哀公设宴招待群臣,孟武伯在宴席上故意问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郭重“何肥也”,挖苦郭重发胖的身材。鲁哀公接过话题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意思是说,经常吃掉自己说过的话,能不胖吗?表面说郭重,实则讽刺孟武伯说话不算数。孟武伯自取其辱,留下了“食言而肥”的警示。无数事实证明,花言巧语,不讲诚信,可能会占一时的便宜,但最终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诚信,是君子的操守。《左传》中讲:“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战国时代的商鞅就是以“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突破点。正因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诚信,才确保了新法的实施,使秦国逐渐强盛。反之,“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不管岁月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将诚信作为“高山仰止”的美德来追求。应珍视诚信如生命,心向往之、行践履之,时刻做到说话“言忠信”,办事“敬事而信”,待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古代关于诚信的典故有哪些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尾生抱柱”

“尾生抱柱”又称“柱下期信”,是一则古人重诺言、讲诚信的故事.典出《庄子·盗趾》:“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意思是讲,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与一女子相爱,情深意切.一日,两人相约在某桥下相会.后来,恰遇泛潮,江水上涨,那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却始终坚守诺言,死守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没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古代典籍中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诚信是什么?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

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信的名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王充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上一篇: 拾遗记
下一篇: 《拾遗记》卷一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