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信息学文献学2008(5)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武汉430072;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即为商英所伪撰明矣。”ET]’m[摘要]《素书》相传为秦人黄公石著,上述学者著述分别从语言、文献、宗教等角度分析《四库全书》收在子部“兵法”类中,并录有宋《素书》是伪书的可能性,笔者以为是可信的。明清两代代宰相张商英所作注,其作为一部伪书,已无的学者由此更进一步直接认定《素书》的伪撰者就是张商疑叉。明代以后认定是张商英伪撰,此后成为英,好像把研究的进程推进了一步,其实,这个结论尚有定谳。笔者从文献传承以及文本本身内容的角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张商英曾经为伪书《素度予以考察,认为:尽管张商英曾经为《素书》书》做注,由此刻意寻找二者的相关性,来证明《素书》作注,但不能由此归属其伪撰者为张商英,而是另有其人。《素书》产生的渊源多有含混。首先,文献记载大都[中图分类号】G256以为它与黄石公在下邳圯桥上手赠张良的那一卷书有关。[文献标志码】E但是《史记》记述:“(黄石公)出一编书,日:‘读此则[文章编号]1005--8214(2008)05--0070--03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Ei视其书,乃《索书》,相传为秦人黄石公著,《四库全书》收在子《太公兵法》也。”[sJ2a”《汉书》的记载如出一辙。两部记部“兵法”类中,并录有宋代宰相张商英所做注,其作为载汉代历史最权威的史籍所记载黄石公手授张良的那编一部伪书,已无疑义。最先置疑《素书》文本真伪的是书,都明确叙述为《太公兵法》与后世所谓黄石公《素《郡斋读书志》,其记载:“《素书》一卷,右题黄石公著,书》殊不相干。一则书名完全相左;二则《太公兵法》理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言,其书言治国、治家、治身之道,而所当然应该是太公所作,两书作者不容混同,但是后人一随后的《直斋书录直先验地以为黄石公手授张良的即是《素书》。解题》亦有“《黄石公素书》一卷,亦依托也”【2】”的记其次,《素书》在文献中留下记载,它与《太公兵法》载。宋末的文献学家王应麟对《素书》谨慎地表示他的也一直保留有相当大的距离。《太公兵法》~书最早见于怀疑:“《馆阁书目》黄石公《索书一卷,凡六章,恐《史记》的载录,《汉书艺文志》却并没有登录,《宋书》依托。”【3]。中有这本书的记载,但沈约只是移录张良相遇黄石公之上述几种文献都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具体的事,并不能证明南朝宋时确有本书。
随后《魏书李先f分析论证。宋人黄震对《素书》的真伪进行了简要的考明确记载有《太公兵法》;《隋书经籍志》同样登录有:释:“张商英乃妄为训释,取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之说以言之,与本书五太公杂兵书》六卷)。”iOl3《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者一体之说正相反,甚至为之后序谓‘晋乱有盗发子房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历史价值,其载录,对文献的系统传冢,于玉枕中获此书’,何其鄙欤!,'【4】“黄氏从“言语卑承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清晰的流传记载恰好证明谦”和“玉枕获书”.两个角度出发,对《素书》之伪撰予《素书》与《太公兵法》并非同一个系统。以批驳,并指责《索书在有据可考的文献中露面已是唐代,唐人张有针对《素书》真伪的议论:“《素书果出于子房冢中,弧在其著述《素履子履平》引用:“《素书》日:‘衣不举而隋唐以来名儒硕士,何故无一言及之?恐是后人依仿而自己的怀疑,但同样没有真正解决《素书》的作者问题。字在今本《素书安礼章第六》;另外唐人史征所撰侗易直到明代的胡应麟,他明确提出《素书:}是张商英伪口诀义》也有引证:“《素书》云:‘如其不遇,没身而所称仁义道德,皆剽拾老庄之肤语,傅合周孔之庸言,而宋代以前的文献。
明确记载有《索书》之名的仅有唐人这两则材料。这说明在宋代以前,确实有号称《:素书》的一浅近者。”自从胡应麟结论《素书》系张商英伪撰之后,部兵书已经粉墨登场。基本上形成定论。后来清代的四库馆臣径直取信了胡氏的与唐代以前对素书》记载的寂寥相对比,宋代对于《素书》的记载则繁多而且具体入微。宋初编成的《太平近其所为。前后注文与本文亦多如出一手,以是核之,其广记》和钛平御览均有对素书的表述,而且宋代70万方数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信息学文献学中叶有不少知名文人士大夫在诗文中提到素书》。当然粟。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奠lJ极人臣之住;德合于己,文人士大夫诗文中的记述不能作为《素书成书的依据,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川。那么宋代书录应该是比较权威的证明材料。最早在志书中两段文字,具体内容并无二致。尤其所谓“盛衰收录素书的是糖志》,其“诸子类道教”载:“黄败”“治乱”“去就”几个关键词样的顺序亦无稍变,后所石公素书一卷。”另在“兵家”又有所谓:“《魏武帝兵谓“极人臣之位”“成绝代之功”以及“名重于后代”的表一不仅记载了素书》不同卷数一”的所有内容,显而易见,亦同于仨-备》卷下的文字。的版本,还记载了宋人吕惠卿的两个注本。
另外宋代三大(3)《素书正道章第二全段文字:私家书录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l:直斋书录解题》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无一例外都载录有黄石公素书,说明《黄石公素书:}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在宋代的流传应该比较普通。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证明《素书》的完整文本一定是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出于宋代,更无法证明《素书》就是张商英伪撰。笔者试图寻找一些线索,为张商英的“伪撰者”这一身份进与之对应的相关文字,在唐人赵蕤的《长短经》中可行辨析:以找出线索:其一。如果张商英是《素书》的始作俑者,唐人张弧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识足以鏊古,才足以冠的《素履子》和史证的《周易口诀义》中的两则引证文字世,此则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义,仁足以得就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众,明足以照下,此刖人之俊也;身足以为仪表,智足以个结论,即在张商英以前,《素书》的文本可以肯定已经形成,具体形成的时间不可考。一定要落实张商英是伪撰守节而无挠,处义而不怒,见嫌不苟免,见利不苟得,此者的话,惟有一种勉强的解释,即为张商英在《素书》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加工伪造,因此利用了尽管具体的文字表达,二书有小异,《素书》所述为上述两则材料,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笔者后面有分析。
何谓“俊杰”三类,{:长短经》所分更细,所述其二。《索书》的文本内容前人多有评述,《郡斋读书孔什么样的“肤语‘庸语”?具体是如何伪撰的?各家的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13J”1论证基本上没有找出这样的材料。笔者利用电子检索手段,与之可以构成对应的文字,我们在唐人张弧的《素履对《素书》全文关键词逐个进行拉网式的系统检索,对《素 子中能找出相关线索: 书》如何“杂取诸书之语”的手段有切实体会。示例如下。 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 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艾者,人 同样,我们也能够在仨_备》卷下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例增 一则《素书》今流行文本形成较早,《三略》《周易口诀之所体。不可无一焉。【1.]卵 义》《素履子》长短经》诸书曾引用《素书》,如果确是 可见,《素书》在三略》原文的基础上稍稍增添对 《长短经》诸书引用今本《素书》的话,今本《紊书》 阐释的文字,这段文字的精义,甚至语序的安排,《素的形成就与张商英完全不相干;一则《素书》今流行文 书》与三略》都雷同,而{:三略》目前公认大致是汉代 本的形成较晚,系杂取《二略》《素履子》《长短经》诸 末年左右的作品。
书之语而成。 (2)《素书原始章第一》下半段文字: 如果由此遽断一定是张商英按照以上几部书进行裁汰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 删改,编撰成《素书》,这种推断比较荒唐。我们要考虑 势。遮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张商英这样做的终极意义何在?首先,张商英必须接触到 行,则能极人臣之住;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 上述几种典籍,他才有作伪的可能。这里说明一点,《长 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与之对应的文字,在《三略》正文中亦可找到线索:有载录,但都下署“阙”字,皇室藏书尚且如此,一般人 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要同时读到这几种书的困难程度更大。而且单靠张商英个 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住,虽贫不会乱邦之 人作伪,要瞒过当时天下学者,这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 7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