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开始写《三国演义》是元朝最后几年,成书于明朝初年。
三国的故事很早就已经带有了浓重的传奇色彩。早在三国时候,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著有《英雄记》,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引用。
唐代李商隐《骄儿诗》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起码在这个时候,街市说书已经有了很多三国相关脍炙人口的段子了。忠义关羽、奸雄曹操、仁厚刘备等形象在当时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宋元市井文化发达,三国的民间故事段子越来越多。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于宋元时期,北宋与辽对峙因此开始抑曹,南宋民众痛恨昏君奸臣杀害忠良议和误国而托思蜀汉,到了元朝复兴刘氏汉室又带上了追思前朝的味道。
元朝时候,三国故事已经在朝野非常流行了。元文宗和太师燕铁木儿为了祈祷战胜窃国奸相倒剌沙,在唐宋追封关羽的基础上再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顺帝再加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还封张飞为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后来被大萌取消了封号)。
最晚出现在元英宗年间的《三国志平话》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已经广为流传的三国民间说书故事,里面就已经有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关羽斩颜良文丑、赵云大战长坂坡等段子,但有的段子非常之离奇,比如张飞分尸督邮、刘关张落草太行山、汉灵帝斩十常侍招安刘关张、庞统变狗还造刘备的反等,最后结局是”刘渊兴汉巩皇图“。可见民间故事各种良莠不齐、自相矛盾的段子其实层出不穷。
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参照《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以历史记载事实为骨干,将各种当时比较流行的民间说书段子整合起来,对内容进行充实,自己再进行加工创作,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不少乌龙,很可能就是民间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和史书之间的出入以及各种民间段子本身之间的自相矛盾。《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乘周瑜不备占了荆州,《三国演义》一气周瑜也是如此,可能当时很多民间说书故事里面都有这个段子,罗贯中编写时没有加以统一。所以一气周瑜里面被诸葛亮占领的南郡(说书段子),过了几回就变成了问东吴借来的了(历史事实),而襄阳,则可能是罗贯中改编整合各个版本时候没有仔细核对导致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