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如何评价《晋书》?

如何评价《晋书》?

如何评价《晋书》?晋书名声不太好,但总体上是被黑过头了,这本史书优缺点都比较突出。欲抑先扬。晋书最大的优点是资料比较丰富,毕竟盛世修史,官方集中人力物力编的史书在资料齐全方面是有保障的。

晋书名声不太好,但总体上是被黑过头了,这本史书优缺点都比较突出。

欲抑先扬。晋书最大的优点是资料比较丰富,毕竟盛世修史,官方集中人力物力编的史书在资料齐全方面是有保障的。有了晋书的存在,三国末期至两晋的历史脉络都比较清晰,志部分的价值不用赘述,这是研究魏晋是绕不过去的存在,因为三国志虽然名字里有个志,却没有志也没有表,因而晋书里的各种志对于魏晋时期的制度研究就显得尤其珍贵。三国时期在地理和官制方面变动较大,晋书和宋书很好地填补了三国志在这方面的缺憾,比较可惜的是两书主要以魏国的内容为主,少有涉及吴蜀的地理官制变化。此外晋书对于异族的记载也足够丰富,由于十六国春秋的亡佚,因而晋书成为了研究十六国时期异族政权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另外则是晋书比较公正客观,一帮唐朝的君臣也不必靠吹捧晋朝来给自己提升合法性。所谓以史为鉴,不带感情色彩地把事情记录下来是很值得称赞的。你说晋书吹司马懿俘斩万计,但人家也不避讳死诸葛走生仲达,晋宣帝又如何,我犯得着怕他?

至于缺点,和晋书的客观也密不可分。相比带有明显私货的前四史,晋书显得比较没追求,有点咸鱼式修史。晋书的作者多达二十多人,水平参差不齐,拿工资干活,普遍都是四处拼拼凑凑,完成任务就算了事。当然这里面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晋书的编撰时间太短,唐太宗贞观二十年才下令修晋书,很大目的是为了给太子李治作治国参考,房玄龄等人花了两年时间编完,然后太宗在贞观二十三年就驾崩了,这么短的时间里自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对内容精雕细琢。

晋书的客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作者懒得吹谁也懒得黑谁,你看范晔写后汉书时对光武帝宛如迷弟一般,再看房玄龄他们写司马懿,写了许多丰功伟绩后,太宗表示要有点警示意义,于是最后急转弯把外宽内忌、脖子转圈、三马食槽甚至晋明帝哭着说祖先丢脸的事搬了出来,就和学生习作强行在文末点题一样。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晋书的作者大都对晋朝是没什么感情的,他们写晋书不像前辈史官一样有什么人生追求,纯粹就是皇帝老儿让我来干这件事。这导致晋书在写作上不甚用心,常常显得没什么脑子,要批判司马懿一家是吧,那我就把司马懿吓曹操、张春华捅侍女、司马师杀妻子写进来,也不考虑合不合理。这还算好的,更没脑子的是把怪力乱神也写了进来。当然,两年编完一百三十卷,平均六天一卷,能编完就万事大吉,也确实没什么时间来动脑子了。

因为对史料来源不加辨别,导致晋书里常发生自己打自己脸的情况,甚至连同一个人死亡日期都能在不同人传记里写出不同的来。对于人物的评判和行事动机,晋书的作者也常常缺乏斟酌,而是采用一些并不严谨的说法,例如站在事后者的角度说张轨自请镇守凉州是为了搞割据。同时由于资料来源太杂,作者水平有限,因而晋书的可看性也不及以叙事能力见长的前四史。但史料的杂乱以及成书较晚的特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唐人尤其是李世民的史观取向,晋书建立在大量前辈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晋书的记载与其出处记载的不一致,以及李世民本人撰写的论赞,可以推导其政治意图(例如李世民批评司马炎立愚弱的长子司马衷为继嗣是导致国家走向灭亡的主因,便是在为自己杀兄做开脱),这又是晋书的另一种价值。

总体而言晋书是一本价值非常高的史书,也有值得称赞的部分,但它的优点却又衍生出了明显的缺点。晋书胜在资料来源丰富,但又对庞杂的史料缺乏识别能力,作者态度客观,但又没什么明确的个人主张。

因而晋书算是一本缺点很多但还算合格的断代史。

顺带一提,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晋书要为司马家族避讳,觉得晋书里写司马懿父子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都是在美化他们,这属于没有常识的看法。关于司马懿父子的正面描写不过是沿用了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资料,而晋书对司马皇室的批判和揭露尺度大到让人匪夷所思的程度。但晋书确实有一个避讳对象,这人和司马家没半毛钱关系,而是西凉君主李暠,李唐皇室官方认证的祖先,他在晋书里简直是贤明仁德之主的化身,出场都是自带圣光的。所以啊,尬黑晋书的还是要学习一个。

上一篇: 张飞到底长得好不好看?
下一篇: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一半,在历史上竟然查无此人,难道纯属虚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