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讲几个不常见的。
1.发明格氏试剂的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林尼亚,一战时被法国军方派回老家守铁路(这就是化学家的地位)。
为了抗议,他坚持在穿下士军服的时候,戴着他的荣誉军团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Légion d'honneur)是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荣誉骑士团勋章,是他拿诺贝尔奖后法国政府授予他的。几个月后他的上级终于受不了他天天带勋章这事,把这他上报了……法国军方看到格林尼亚的资料也震惊了。法国那时候缺物质,正好在找会做炸药原料的人,格林尼亚就被调回大学做研究原料生产去了。
穿军服戴勋章的格林尼亚
关于格林尼亚的戏说野史非常多,什么司令亲自下军营给他道歉的说法都有,之前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
2.有个美国物理学家叫罗伯特·威廉·伍德,美国光学学会有一个伍德奖(R. W. Wood Prize)就是纪念他的。伍德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在留学德国期间时,用焰色反应证明餐厅他提供的汤是由前夜他吃剩的鸡骨头做的。
某晚,伍德当着众人的面把一盏酒精灯放在桌上,用铂丝蘸过汤后放到火焰上,火焰变成了深红色的。伍德喊道:“果然不出我所料,昨天我把氯化锂撒在吃剩下的鸡骨头上。酒精灯发出的红色火焰,说明汤里面有氯化锂,证明今天的汤是用昨天吃剩的鸡骨头做的。”
现在这么干怕是会被按投放危险物质罪逮起来。这是在《小测试、魔术及化学逸事》上看到的。
3.早年很多化学家因为汞、有机溶液的影响,性格奇怪,经常干些奇葩的行为。比如“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就被认为是自信狂、冲动易怒、毫不包容地喷人(见广田襄《现代化学史》),这导致他只有一个朋友维勒(Friedrich Wöhler,就是人工合成尿素的那个),说真的这甚至有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感觉。
他盲目自信这一点,有一个他发现了溴但以为是氯化碘的故事,不好玩就不细说了。
他和维勒之间的友情有点像阿斯伯格天才少年和不离不弃同行xing密友的故事,感觉写小说的可以开发开发。
他受化学试剂影响的证据是李比希后期因为头痛和精神疾病曾多次写信说想轻生,好在有维勒一直回信安慰他。(所以对于那些可怜的天天做实验的同学,要给一些包容,他们偏执易怒爱抬杠可能是溶剂造成的。以前显示指纹的试剂里也含有汞,过去很多悬疑小说中侦探也有些偏执或举止怪异,这可能和当时大部分侦探汞中毒有关。这点参考《致命元素》)
李比希早年研究过雷酸化合物,多次炸毁实验室,因此对如何炸毁实验室他了如指掌。晚年他作为贵族经常出入皇宫,给贵族们表演爆炸实验,有几次没控制好剂量,把王妃和亲王的脸都炸伤了。他还有一次受邀参加贵族舞会,因为时间来不及,他拿实验室的煤焦油当鞋油涂,结果进入舞会后,没闻过煤焦油的贵族们纷纷捂着鼻子跑了。
他和维勒之间的还有一段故事。1870年左右,李比希病情恶化,头痛失眠折磨得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把家里的贵重物品送给亲戚朋友,他送给了维勒一些哈瓦那香烟。结果他病情好转了,发现那些烟原封不动还在那里,吸完后想到是送维勒的,写了封道歉信给维勒。
一个比较美好的故事是维勒葬礼时灵柩上放了头戴桂冠的李比希像。
(见山冈望《化学史传》)
4.物理学家古德斯密特(Samuel Goudsmit)在一篇PRL的评论里写道。
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块精美的旧马蹄铁,我在一个废弃的西方鬼城发现了它。我不相信迷信,但它应该对不相信的人也有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这个量子物理学家挂马蹄铁求好运的故事很快广为流传,但可能因为知名度的问题,逐渐被误传为“波尔的故事”。古德斯密特在评论里还吐槽了这事。
=======================0801=========================
5.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是一个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她父亲的家族中连续六代都是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原子的双光子吸收的可能性。 这个现象一直到1960年代激光发明后才被证实。 为纪念她,现在双光子的吸收截面的单位叫 GM(Goeppert-Mayer)。
她和美国化学家约瑟夫·梅耶结婚后移居美国,然而因为女性和德裔的关系,她博士毕业后的几十年中都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化学系做约瑟夫的助理或秘书之类的工作。期间她研究过量子力学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她上课时因为高超的数学造诣折服了很多普林斯顿的高材生。
受挫的玛丽亚对科研渐渐心灰意冷,1938年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开始“沉迷”于家庭生活。她的丈夫约瑟夫却表示,我娶个物理学家做老婆,就是为了照顾孩子这点事?为了找回玛丽亚对物理的热情,约瑟夫决定和她一起写一本《统计力学》教材,这算化学相关方向中非常物理的内容了。
后来她和丈夫被普林斯顿辞退,去了哥伦比亚大学,这里她遇到了做同位素化学的尤里(发明路易斯结构式的路易斯的学生),接触到同位素理论,二战中科学家地位提升,她参与曼哈顿工程研究核武,也拿到了第一份正式职务的工资。
战后她一家去了芝加哥大学,但因为学校反裙带关系的规定,她又回到了没工资的“志愿助理教授”的职位。直到有一天她以前以前的学生萨克斯对她说:
没想到“真·一学就会核物理”,她在核物理领域创立原子核结构的壳层模型,解释了“幻数稳定性”现象,并因此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年她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但1960年芝加哥大学才打破规定,给了她正式物理学教授的职位。
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