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不仅是一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文学家。在新中国曾经有句唱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实际上,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与发展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活到老,学到老”的文学家:毛主席
毛主席一生的至爱就是读书
毛主席除了在政治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以外,在文学上的贡献也不少。众所周知,毛主席的一生读过很多书,而且他也很喜欢读书。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为了看书,曾经站在繁华的马路旁借着昏暗的路灯来看;有时候因为没有时间看书,毛主席甚至还悄悄地把书带进了厕所,躲在里面看。
读书对于毛主席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和乐趣。不管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总是可以挤出时间来看书。在毛主席的住处,书的踪影无处不在,床上、办公桌上、休息室里、甚至是卫生间里都有,可见毛主席对读书的热爱程度有多高。
因为毛主席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毛主席与读书有关的趣事也不少。其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就是毛主席经常会因为沉浸在读书当中而忘记了吃饭。而每当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催促毛主席吃饭时,毛主席就总是会笑着说看完这一点就吃。
读书对于毛主席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有一年的夏天,毛主席到武汉出差。武汉的夏天因为太热了,所以有着“火炉”的别称。虽然在武汉出差的时候很热,但是毛主席还是坚持每天晚上读书,当时因为太热了,汗水不断地顺着毛主席的脸颊往下淌。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读书的热情,反而风趣地表示要想从书本中学习到知识,就要付出汗水的代价。毛主席喜欢读书的热情,即使是到了重病缠身的晚年也没有消退。
有一次,毛主席突然昏迷,醒后医生考虑到毛主席的病情严重不让他读书,好好养病。毛主席马上就露出了难过的表情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
听了毛主席的话后,工作人员只好妥协,把刚刚拿走的书重新拿了回来,并且放在了方便毛主席阅读的地方。看到书回来了,毛主席马上就高兴起来了。
后来,毛主席因为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双目视力不断下降,毛主席为了读书,手中拿着的放大镜因为视力的下降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即使这样,毛主席依然坚持读书。到了后来,毛主席的双目基本上都看不见了,他却让人念书给他听,继续坚持着读书的爱好。
到了1975年,毛主席的眼睛由唐由之主刀做了手术,恢复了部分视力。毛主席当下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当毛主席的视力有所恢复之后,毛主席就又马上投入到了读书的喜悦当中,有时竟然连续十几个小时都在读书,甚至有的时候需要量血压要躺在床上,他也抓紧时间读书。毛主席如此爱好读书,实在是让人敬佩。
《容斋随笔》成为了毛主席最后阅读的一本书
毛主席喜欢读书,并且喜欢从中学习知识。早在1958年9月19日,当时毛主席正在安徽芜湖视察。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的工作更繁忙了,可以留给他读书的时间也变得更少了,但是毛主席却表示不管再忙,他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出来读书和看报。
到了1976年8月26日,已经83岁的毛主席因为重病缠身多年,终于卧床不起。在当时,毛主席虽然已经被病痛折磨多时,精神也不再,但是他却依然纪念着读书,想要再读一读由南宋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
但是当工作人员把《容斋随笔》拿到了毛主席的病床前时,毛主席已经无法独自阅读这本书了。当时毛主席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严重到他的手不断地颤抖,也没有足够的力气去拿书。
虽然毛主席很想自己读书,但是最后还是由工作人员捧着这本《容斋随笔》,坐在毛主席的床头位置,为他读起了书中所记载的无数精彩的篇章。
《容斋随笔》成了毛主席最后阅读的一本书
到了9月8日,也就是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天,毛主席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坚持读了37分钟的《容斋随笔》,用他的一生来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本读书笔记书,也是一本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的读书笔记书。
在《容斋随笔》这本书里面,可以看到有关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作者洪迈对其进行考证辨析和议论的笔记。
洪迈的《容斋随笔》可以说是毛主席的随身笔记书,早在1944年7月28日,毛主席致函谢觉哉的书信上面就提到了,毛主席愿意用《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
到了1959年10月30日,毛主席出京巡视,在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容斋随笔》就占了一个位置。可见毛主席对《容斋随笔》是情有独钟。
再说《容斋随笔》虽然只是一本读书笔记,但是因为洪迈本人的学识广泛,其议论很多都是非常精辟有趣的,让这本书读起来朗朗上中。
再加上《容斋随笔》还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
这样一来,《容斋随笔》的价值就远远不仅是一本读书笔记这么简单了,因此《容斋随笔》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正因为《容斋随笔》有着与其他读书笔记不一样的深度,所以不仅是毛主席喜欢读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和文人都是对其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的。
《容斋随笔》的影响
书中不仅有黄金屋,书中还有强国梦
喜欢读书的人都会说,书本的魅力就像黄金一样,没有不喜欢的道理。然而一些爱读书的人不仅是因为书中的黄金屋而喜欢读书,更因为从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梦想。毛主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毛主席的读书习惯是一边看一边写。在毛主席读书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时不时地对书本上的语句划两下,然后又时不时地写下几句话,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是相关的评论。
毛主席的读书习惯是一边看一边写
毛主席曾经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时候,研读过德国伦理学家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大概是毛主席读得太认真了,读完这本书之后,居然留下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而毛主席这一个读书习惯也一直坚持了很久。
当年毛主席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他就在那些曾经读过的哲学教材书上留下了非常多的读书笔记,那些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圆圈、点、勾、叉以及问号等阅读符号密密麻麻地贯穿在整本书里面。
不仅如此,毛主席读书还很仔细,有时他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了错别字也会写上批注。甚至排版出错了,他也会发现,并且写下批注。因此可以看出毛主席的读书并不是单纯的读而已,而是一边读一边思考。
尤其是在读历史相关书籍时,毛主席会根据自己所读的书本,找到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以及作者成书时的各种条件一起来读这一本书。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到书本当中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毛主席不仅能够从书中体会到历史的兴亡之道,还可以通过一边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吸取经验教育,一边思考出符合自己的政治道路,并且从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或者是因为对《容斋随笔》的情有独钟,毛主席从洪迈的写作方式中得到了启发和升华,除了会对书本进行品评和总结自己的心得以外,还增加了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书中的黄金屋也慢慢地变成了毛主席的强国梦。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政治思想智慧多数是由于他长年累月的读书中结晶而成的。尤其是在毛主席的晚年时期,深受病痛折磨的毛主席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能得到解放,书本是他的精神粮食,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自古以来,读书都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而想要让知识增长,就要像爬楼梯一样,一本一本地读,一阶一阶地上。读书不要死读,要“悦读”,就像毛主席那样,把读书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书本里面所蕴藏的知识自然是不会跑掉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