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书本上经常提的“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大家回答问题时也经常说社会结构

书本上经常提的“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大家回答问题时也经常说社会结构

书本上经常提的“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大家回答问题时也经常说社会结构人类社会不是匀质化、沙砾化的简单加总,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征和分工,具有不同的责、权、利,并在社会化生产中处于不同的功能位置,其不同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结构。

人类社会不是匀质化、沙砾化的简单加总,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征和分工,具有不同的责、权、利,并在社会化生产中处于不同的功能位置,其不同的作用。这就是社会结构。

阶级分析是社会结构的相关理论中最强有力也最接近真相的方法,但不是唯一和绝对的方法。实际上,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的方法模型远比这复杂,流派也多,到当代社会不能再停留在这些简单的工具层面。

如下的这种传播甚广的中国九大阶层的说法,就是庸俗化的阶级分析方法的应用,作为谈资可以,但真的用于理解中国社会就会产生很大的偏颇,甚至造成人生决策的误判。因为仅仅通过数量手段,是无法真正理解社会的,既然说结构,那么恰恰不能忽略真正复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态,就好像把一堆碎肉聚在一起,是不会形成一个活人的。

形成社会的基本条件_社会是如何形成的_社会的形成

庸俗化的九层金字塔结构图示。来源不知

结构本身远比单个要素更重要。

假装用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来描述,也同样是“用数据表达的图像结构,来取代真实社会关系的结构”,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类似如橄榄型社会之类的描述也都是对数据统计的形象化,而非对社会结构真实形态的形象化。

如果要真实反映社会的结构,至少要采用某种网络化、多维度的空间模型,而且首先应当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就是产业链以及企业和团体内部分工协作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当然这会极其复杂。比如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图谱就已经很吓人了,更不要说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情况。这基本上是产业研究和政府管理的专业问题。

重点在于如何提炼和归纳,这是所谓结构的意义,也就是其中的骨干部分。不看骨架看全体,是看不清楚一个脊椎动物的主体结构的。

社会的形成_形成社会的基本条件_社会是如何形成的

经济学是显学,但经济学实际上只是描述社会生产力关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尤其对于中国这种与西方差异较大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大规模人口的情况下,其解释力很弱。但人类社会的规律本质上仍然是相通的,我们不可能说发明出东方和西方两种经济学。实际上,起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是理解人类社会主体的正确思路,但在西方接受度较低。政治经济,或者说社会学和经济学只有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完整的解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

所以我们说社会结构,就必须把社会政治和经济一起讨论,不能但辟出一个纯粹的社会学或经济学,两者互相的依赖度太高了。很多经济学史上的理论,今天在复杂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是极其幼稚的,甚至还能让苏联东欧这些直接应用并导致崩溃,也是令人唏嘘。

但我这里其实想说的是,一种更极端的社会结构模型,就是基于真实的地理空间和人物、设备、建筑位置的结构。这可能是一种终极的方法模型,但也必然要求极高的数据计算能力。

这是用复杂系统科学来重新解释社会结构,更准确,更深刻,也更困难,目前看来还在探索中,但可以大概说说。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并描述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

人们并不是被垒砌成一个实体的金字塔,而是正常的分布在地球表面,并且主要聚集在城市和乡村。

人们并没有相互之间拿线连着,而是通过交通工具移动,并互相传递语言和物品(无线手机的联系是革命性的暂不论)。但人移动的轨迹形成了一种在空间中(主要是平面上)互相交叉的网络结构。这种轨迹极其复杂,适度向三维拉开会更便于理解和提炼,但总体毕竟是二维的。

这些移动轨迹形成的结构,首先基于地球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这是所谓地理决定论。

进一步的,人们移动并与其他人或物品互动的主要逻辑驱动力,当然还是物质生产和生活消费。其中无疑物质生产是主要的,这是所谓生产力决定论。

我们只要理解了各行业产业链的生产和消费逻辑,就能够掌握其中的大体规律。所谓产业布局,是人类至今以来城市化的根本驱动力。其中比较重要的无疑是:能源,矿产,水源,人口,土地,机器设备,交通设施,房屋 这些基础设施基本的存在。直到目前,人类社会总体没有脱离温饱,也就没有真正离开这些衣食住行的基本产业束缚。

容易被忽视的是安全需求,也就是军事装备和人员这些,也是社会生产的核心部分之一,就好像手机外壳也是手机的一部分,经济学不谈军事是残缺的,军事行业的成本需要各行业共同承担,同时有助于各行业维持生产,但不一定总能保证健康的现金流和最终受益,需要特别重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决定产业形态的根本元素,并且科学不讲道理,不总符合人类的一般常识和直觉,所以也会产生一些颇为诡异但不得不遵循的产业形态,进而造成社会结构的复杂,比如电池构造对矿产元素的需求经常出其不意,而全球矿产布局又是随机的,人口和产业因而出现奇特的变动以适应科技的发展。

而生活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刚需,和文化娱乐的精神需求,其复杂性更大一些,产业规律也不那么容易掌握。是因为人脑内部本来就是个复杂系统,这部分或者会接近于混沌。不过在宏观消费规律上还是可以有所归纳的,至少是约束性条件可以有,比如大部人人的娱乐不会超出城市和风景区的物理范围,不会超过自身的经济承受力。这部分暂时无法讨论太多。

当我们知道了大概的地球表面的人员和设备的空间布局和移动轨迹,下面最难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了。(人和机器的关系相对简单可测)

西方传统社会与经济理论会大谈人性,人权之类的概念。这是典型的,在复杂系统科学诞生之前,根据农业社会经验和工业社会早期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得出的一种逻辑推演。

西方经济学会从人性的自私,供求互相的制约,竞价等机制,推导出早期的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这当然也没有错,虽然其中夹杂了大量人格神类一神论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如牛逼到韦伯这样的大师也会说什么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些在历史上也都是牛逼的理论,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该历史的看待它们。

但如今从系统论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出发,我们得承认,西方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先于所谓经济学理论产生的,如重商主义/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国富论这些理论终究是经济现实的结果而非原因,更多的是解释,而非内在控制的力量。庞大如全球殖民地经济体系,绝非几个简单的理论所能解释的,更遑论掌控。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经济更加复杂了。

不过回到真实的物理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理论多么复杂,真实发生的只是人和人之间的交谈(信息交换)和行动而已。因此,理论上,我们只需要关注人和人的思想互动,就能够描述、解释整个人类的社会结构——当然,只是理论上。

那么,整个社会结构不过是地球表面上一堆人口的移动和互动而已。(手动狗头:)

对比前面的所谓金字塔结构,其实我们可以想见,真实的社会结构应当至少是某种网状结构,其中分出重要的线路和节点,比如比如关键权力和资源控制人形成的小网络,也包括一些外围的人员网和内部重要的骨干网。

这种网络首先还是要受到地理空间的约束,这也是西方中心论必将失败的一个因素,强龙不压地头蛇,除非发明任意门,否则这个充满偶然性的地理空间格局仍然是根本性的,相应的交通工具科技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没有汽车就没有现代城市化,没有航海就没有全球化。

至少有一部分情况下,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空间来谈论社会结构。这一点在很多社会学理论中被忽略了。

至于单纯的人和人的互动关系,也不是依托绝对的金字塔关系,小孩子才会幼稚到认为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实际上在当代人类社会的极度复杂的产业体系中,人与人组成的轨迹(和信息)网的具体形状和互动关系极其重要,不可忽略,这才有了所谓关键产业的概念。

而某一个看起来能量不大、级别不高的人却完全可能改变整个世界,比如东方某古老城市里的一个图书管理员,或者深海里管理按钮的一个军人,或者某个在桌子前看书把地上蹭出一个坑的大胡子男人。

因为每个具体的人的总能力和寿命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高度依赖群体的协作和网络关系来维持社会结构并发展科技与生产。由于科技的特殊性,个体的力量有可能变得非常大,但总体来说,社会依靠的是群体而非个体,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也迟早会有其他斯坦,但对具体人群和国家,结局可能会大不同,这就是个体的渺小和系统的不可测之间的辩证统一。

据某些研究,原始人类进化为现代人,就是依靠的社会网络群体进化,包括语言和生理,而非少数个体能够做到的,人类的社会性是天生的,是人类得以演化成人类的前提。人是一种社会动物。

所谓金字塔结构来描述社会,是非常错误的。从大范围的空间网络关系来理解社会结构,才是相对准确的。当然也更难。

不过无论如何,系统网络本身是主要的,个体没有那么重要,但个体人的普遍特征对系统很重要。(从个体如何涌现出群体的特征,这是复杂体系科学的未解之谜,暂不论。)

所谓人性,无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普遍特征。

其中比较关键的,大概有贪吃,贪睡,好色,恐惧,无知,等等。贪婪和懒惰是人性的基本特征。进而还有一些社会性特征如八卦,吹牛,妒忌,友善,忠诚,勇敢,勤劳,智慧,猜疑,愚昧,短视,拉帮结派,社交恐惧,社交牛逼等等。要从人类演化的人类学和脑神经生理解释这些人性是挺大的一块科研领域,倒是很有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看看。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依托这些人性特征,也就是系统中要素的动力因素和互动规律,加上博弈论计算,就能够构筑整个社会结构的基本逻辑和大概形态。

虽然细节上高度复杂多变,但宏观研究相对简单很多,比如西方经济学仅仅依靠利益最大化就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大部分,然后不断地加入一些新的要素,水了好多个诺贝尔奖,还到处忽悠发展中国家,也真是够坏的。

不过如前所述,社会-经济学的算力永远不够,靠还原论推演社会经济结构是不现实的,我们还是要通过社会调研、大规模数据采集来了解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宏观样貌。

有些行业范围小,如早期农业和一些服务业,几乎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就能够理顺。一般来说一个区县级别的社会也是比较容易理清的。

但有些行业如能源、电子之类的,技术极其复杂,导致其产业链网络非常庞大,需要在全国甚至全球来互动,梳理起来就更加困难。

最可怕的是各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链网络的集群,如果再加入文化娱乐、科技研发、教育思想、政府治理、法律军事各种网络,这就集中了所有工科和文科的内容,基本不是一个人能够理解的了。

但这就是真实的社会结构。每个人往往只能生产一种产品,但每个人要消费几乎所有产品,涉及所有行业(包括军事和政治服务)。要真正理解跟自己有关的整个社会结构,也许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我们能用某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让超级计算机整理出全社会的数字孪生系统,再按需要抽取其中相对简略的信息,或许就是我理解的理想的社会结构。

而这个社会结构的某些片段特征,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如阶层数值或种族特征。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大规模普及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极大改变了这个社会中很多关系。或许和人口规模、中国历史有关,中国人民开始普遍理解上述的这个社会结构的内在逻辑,人均键政局委员带来的好处是,这将极大有利于社会结构走向公平合理和配置最优。

而人们对社会的普遍理解,又会极大改变社会系统本身。从王侯将相到君轻民贵,从民无信不立到民心天下,越来愈多的人开始理解权力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社会制度的演变和效果的优劣,进而能够形成共识,相互协调,共同创造更好的社会和生活。

既然社会结构本就无非是一群人在地表的轨迹和互动,依据的无非是生产力、科技、产业布局、资源布局,以及人类自己的那些并不难理解的人性特征。

当然,在复杂系统科学和电脑工具以及手机互联网普及之前,人类社会是无法高水平自觉的自我理解与优化的,这也是现在回看历史上那些理论感到如此幼稚的原因。当年的帝王之术,今天只是社会科学教科书的普通一页,未来则可能只是社会人工智能系统里的一个参数。

当我们每个正常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思维特征,进而从系统科学与博弈论出发,去理解社会运行的大概机制,社会结构试错和优化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显然目前的中国社会已经走在这条良性循环的大道上。

西方几百年前的社会理论和制度设计早已过时,当下的时局也错综复杂。如今的中国竟然以移动互联网公众号养生文八卦翻转自媒体视频的方式实现了超过启蒙的公共意识大提升,也是始料未及的可喜可贺。

这些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发展、优化、提升肉眼可见,共识快速形成,整体共识快速凝聚,虽然历史总是漫长的,资源有限、技术有限,社会进步往往要牺牲不止一代人,一不小心已经一百年过去,要达到中档发达还得三十年,但趋势确实向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科技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结构,古人诚不我欺也。

上一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第七章社会互动.pptx
下一篇: 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