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十三)——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十三)——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十三)——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一、天才的独创——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条件司马迁(前145景帝中元五年—前87年武帝末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祖父司马喜

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

一、天才的独创——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条件

司马迁(前145景帝中元五年—前87年武帝末年),字子长,生于龙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祖父司马喜,是有爵无官的五大夫,家境贫穷,司马迁十岁以前,“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亲司马谈移居京师长安,“年十岁则诵古文”,向孔安国学《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他的一生,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始终”。

司马迁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史记》的一生,围绕《史记》的创作,看一下他的生平。

1、家庭的影响: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事业理想方面受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学术上颇有抱负,他写过《论六家要旨》。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他对前五家都进行了批判,惟对道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兼具五家之长而没有他们的短处。甚至直接指责儒家“博学寡要,劳而少功”,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言论。司马谈的这种学术思想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对司马迁的思想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利用“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莫不毕集于太史公”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临死时,就将这一未能实现的理想留给了司马迁,他在遗嘱中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矣。”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开始搜集材料,做写作上的准备。武帝太初元年,着手起草。

2、三次漫游:中青年时代,有过三次大的漫游。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出游到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到过屈原流放的沅、湘地区,在屈原自沉的汨罗凭吊;到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说,访察了春秋时越王勾践的遗迹;北上淮阴,访问了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故事;在山东曲阜,参观了儒家旧存的礼器;过徐州,考察楚汉战争的战场;归途中在魏都大梁,观看信陵君遗迹。这次漫游的收获对后来写作《屈原列传》、《武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资料。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情况,为后来写作《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3、李陵之祸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42岁时,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司马迁根据平时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并非真心投降,而肯定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武帝认为他是有意为李陵辩护,将他下狱治罪,他“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报任安书》),天汉三年,遭受宫刑。这桩遭遇对司马迁打击很大,使他对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切的感受;同时也逼着他为了雪清耻辱,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关于这,在《报任安书》中做了详尽的表白。他想到过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许多发愤著书的例子,决计忍辱含垢,坚持他的著作理想。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史记》大约写了10年,在极端悲愤中完成。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于四年后即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这个职务当时是由宦官担任的,他担任这个职务,深以为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是在屈辱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二、时代的必然——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客观条件

从文化上看,汉武帝重视文化上的建树,《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看,西汉统一大帝国的建立,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从西周到秦朝,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和纷争的局面,秦统一中国,但历史很短,直到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的局面才算巩固下来。这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形成了,各项具体法令制度也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因此对以往的历史做全面总结的要求也就提出来了。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重史的国家,汉代以前的史书虽然出现得不少,但或分国,或断代,无论从规模和体例,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于是一种通古今之变的新体裁的历史著作,也就应时代要求而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看,司马迁的《史记》是他天才的独创,也是时代的必然。

三、司马迁的其它著作: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上一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下一篇: 炎黄国医传奇:魏晋南北朝多位名医的传奇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