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聚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聚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聚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聚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石刻,学术,丛书,文献,文化史

7月2日,《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新书发布会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举办,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书与读者进行了深入分享。

《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同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为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的重大原创学术成果,该套丛书共分十卷,首卷为总论,第二至九卷为专论,第十卷为史料辑要。今年新出版的三卷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丛书主编程章灿教授的《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刻文献》,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教授的《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俞士玲教授的《明代书籍生产与文化生活》。

发布会上,程章灿阐述了“文献”一词的文化内涵,并从文献足征与文化自信、用文献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特色的学科体系三个方面介绍了这套丛书的总体特色与学术意义。他的分享则围绕中国文献文化史上的“尤物”——石刻展开。中国古代石刻源远流长,类型繁多,影响深远。《作为物质文化的石刻文献》一书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深入石刻的生产、使用、阅读、传播全过程,探讨和石刻文献相关的人与因缘,突显石刻文献的物质性,开掘传统金石学的中国性。

徐兴无从中国的轴心文明切入,谈早期经典的形成。他表示,一方面,政治权威的文本升华为文化经典;另一方面,个人对经典的理解升华为文化经典。他对经典的三个文化象征——历史、宇宙、神圣进行了总结。他说,《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一书的写作其实经历了一个由文化史的考察扩展到思想史的考察的过程。早期经典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文化实践过程,其中的成果一是经典,二是关于经典的观念。

俞士玲的《明代书籍生产与文化生活》一书主要讨论明代官刻、家刻、坊刻以及彼此的合作,提出“离合贯通”的图书生产和传播模式,意在突破过去研究官刻、私刻的截然两分以及在商业出版框架中讨论明代图书生产的趋向,呈现明代图书生产、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可能发展走向,揭示明代图书生产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之互动。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教授认为,可以把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的意义放在世界的文明体系中去考察,“在四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有文献传承的,因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谈文化传承中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相信文献文化的研究将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古代文献_文献古代家书里的情与理_古代的文献

上一篇: 古典文献学经典导读电子书
下一篇: 剧本杀《竹书纪年》复盘解析+剧透结局+凶手是谁+真相答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