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是中国第三十七位姓氏,在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的分布比较集中。当今董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总人口大约有677万。
得姓始祖董父,姬姓,豢龙氏。上古颛顼帝之后。因其精于养龙(即马),帝舜赐为豢龙氏,专事饲养龙马。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经董父精心驯养,许多龙学会表演舞蹈。帝舜大喜,封董父豢龙氏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董父便依鬷水而居,从此鬷川改名为董泽湖。其后世子孙为纪念先祖多以“董”为姓,尊董父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说文》:董,薡董也。草名,原字为董,又名苹,是一种香蒲,属香蒲科植物。这是一种用以制作绳索的草。善于以董作绳的董人以董为原始图腾和氏族名,并创制了族徽,董人居住的地方称董地,董地必定近水系,河名和泽地自然称为董水和董泽。古董地在今山西南部运城地区的万荣和闻喜一带,至今那里仍产童字古文苹草,农民也用苹草做绳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董人构筑了城堡,发展形成了董国,最后出现了董姓。后来董的本义被忽略,其通用的意义为督察,或专指河名、地名和姓了。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董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董姓和姒姓。
第一支出于董姓。颛顼之子称,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同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第二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
惠连氏族是一支擅长制草绳的部落,董便是能制绳索的苹草,惠连氏族以董为图腾,惠连氏族活动于今太行山南侧:惠连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为帝舜豢养龙,龙即鳄鱼之古名,用苹草制作的绳索是用来捆绑鳄鱼的。帝舜封飂叔安之子于董,称董父,氏称豢龙氏。董的故址在今山西万荣县南,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董国邻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陆的吴山,后来为晋国所并,子孙以国名为氏董姓董氏的历史至少有2900年。
第二支出自姒姓。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姒姓。禹后为夏王启,夏王启封其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东南辛、莘古代通用,其后有辛氏。进入西周,其后裔世代为周朝史官,辛甲是周武王的太史,至东周襄王时期有周大夫辛有,辛有之子到晋国任史官,自此以后,晋国有史官之职,并与籍氏一起监督晋典,封地在原董国故地,后裔遂以董为氏,成为晋国旧贵族十一姓之一。姒姓董氏的历史有26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自汉至唐,云贵地区的董姓逐渐成为大姓,云贵地区的土著董姓后来逐渐同化为西南地区的汉族。据说早在先秦时期,董姓已经向西、向南移民,进人甘川滇黔广大地区,与当地土著混居,董姓融入当地的土著,成为土著诸姓之一。因此,我国的董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西汉初期的匈奴族、三国时吴国的山越族、晋朝时的氏族、南北朝北魏时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后梁时羌人、宋朝时的高句丽人等均有董姓融人汉人,清朝时满洲八旗姓董鄂氏、栋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体改汉姓董,使东北地区董姓骤然增多,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董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董姓主要活动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南部。秦汉时,董姓已北扩到河北,东挺达山东,南渡长江越南岭进人广东,东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两晋南北朝时,甘肃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为大姓,同时向西南的贵州和云南迁移。进人唐朝,董姓的人口重心开始在滇黔形成。宋朝时,董姓向东南地区大批移民,同时西南的董姓进一步得到发展。清朝是东北董姓发育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康熙时期董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董姓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河南,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湖南、甘肃、安徽,大约集中了董姓总人口的22%。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陇西、冀鲁豫为中心的董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董姓大约有4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董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4万。明朝以前,董姓的主体一直在中原,宋元明时期北方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董姓人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口锐减,明朝的浙江为董姓第一大省,约占董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集中了董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600余年,董姓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在东南地区发展稳定,重新形成了江浙赣、鲁晋真两块董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董姓人口约有677万,排在全国第三十七位、大约占全国人目的0.51%。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董姓人口由42万激增到677万,增长了16倍,董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董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Ⅴ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董姓总人口的31.8%;其次分布在江苏、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浙江,这六省董姓占董姓总人口的29.4%,山东约占董姓总人口的12.1%,为董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鲁豫冀、苏皖浙、东北三块董姓高密度聚居区。在600余年间,董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南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强劲,向西的迁移表现很明显。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董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阴、陇西、代郡等。
董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者外,还有直笔、良史、龙等。“直笔”和“良史”堂号均典出春秋时董狐。董狐是晋国的史官,晋灵公无道,权臣赵盾屡谏不听,并欲杀赵盾。赵盾出逃,其族人赵穿杀晋灵公于桃园。赵盾返晋,董狐不畏权势,上书曰“赵盾弑君”孔子称其为直书不讳的古代良史。
2、宗祠楹联
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
读书行路;种杏成林。
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董姓族谱188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董姓历代名人236名,占总名人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位,董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并列排在第四十六位;董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3%,排在第五十二位;董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4%,排在第五十四位。
历代著名董姓人物
春秋晋国史官董狐;秦末项羽大将董翳;西汉哲学家兼经学家董仲舒;东汉洛阳令董宣;三国蜀名臣董允,医家董奉;北朝北魏外交家董琬;唐朝宰相董晋,琴家董庭兰;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北宋金国戏曲作家董解元;明朝名将董氏名人董仲舒董邦政,画家董其昌;清朝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