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一个地方的地名,乡镇、村组名,乃至大到省、市、县行政区划名,都必有一番来历,有久远的渊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犍为县纪家乡名的由来,从犍为县历代县志、嘉定(府)方志和纪姓以及相关谱牒记述中切入,这是最好的捷径,去寻根溯源,触摸寻找她的来龙去脉、演变源流、历史故事。
最早的“纪家”
地域名纪家,行政置纪家乡,从相关资料和史料可证,地域和乡名皆盖源于纪姓氏族入川集居于此,自纪家祠、庙、场,甚至开始有小地名纪家冲——在纪氏族谱中提及最多的一处小地名——故而建场置乡得名。
图片由作者提供
此地最初冠上“纪”字,得从纪氏入川始祖说起。遗憾的是,现已无法找到完整的犍为《纪氏族谱》,对纪姓入川时间、年代的考证,笔者只能从长兄纪汉全早年手抄的一册《纪氏族谱》残谱中寻找。所幸的是,谱中部分先祖生卒纪年和墓葬地址有明确记载,同时也可从家父出生时间和他90年前记忆里的故事中“触摸”脉络。
从《纪氏族谱》所记先祖生卒年记载,可判断此谱应修于清同治或光绪年间,据谱中最后一位记有卒年的纪光礼妣张氏,卒于辛巳道光元年(1821),且另有光字辈虽无生卒年,但记到其曾孙即绍字辈一代,相隔整整3至4代(辈)人,至少再后推60年,即到光绪七年(1881),故笔者认为修谱年代在清同治光绪之间。从相关原始文字资料记载考据,应当可信。
纪氏徙犍,始祖纪普英(有说“英”为“阴”,无考),墓葬即在今纪家乡龙泉村1组,距今乡政府约500米。族谱序言开头部分已虫蛀,难以考究,可谱序中“犍为县东蒙乡纪……”清晰可辨。谱中字辈脉派也记载清楚:“……命名班目二十字尔子孙……为序:普万藉加(嘉)阳(扬),一文正学光。洪鹏绍先祖(亦作“主”),永显福禄崇。”后又增字派:“尚德喜延方,书寿照祯祥。明成开盛世,邦国庆荣昌”20辈。原谱序有记:“序而名无传,其奈之何乎!惟我一黨公嫡配余嬬人脉派,衍生二子,长曰文刚、次曰文朝,文朝无嗣,我族三支皆文刚之裔也,其后班派无有紊乱。”残谱中另有“二男纪万驭、余氏、王氏”“ 孙纪尚藉……元孙纪晖、纪元阳、纪禹阳……”等能完全清晰辨认的记述。谱系中,能清楚查明其生卒年月最早记载的是纪一黨,为入川第六代,谱记:“故高祖、一黨,阳命天启辛丑年(明熹宗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正月十八日于犍为县东蒙下乡纪家冲生长,亡于壬子年又七月初七亥时于本邑本乡住宅身故。”另就是一黨公长子(次子无嗣),文刚公夫人朱氏,谱记:“朱氏,阳命永历甲午年(明永历八年,亦即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十月初三午时于犍为县开远乡坪头山朱家冲生长,亡于戊戌年正月二十日戌时于本邑东蒙乡纪家冲身故。”
笔者以家父出生年份,再按脉系辈分上推,确定纪姓入川落户纪家乡的年代。家父纪玉洪,“祖(主)”字辈,出生于辛亥清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4月),往上推到直系脉系且有明确生年记载的相隔6代(辈)120年(即1791年)的纪光元。谱记:“纪光元,存命乾隆甲戌年正月十四日寅时于犍邑东下乡先家沟生长……”
前推120年的1791年左右的甲戌年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纪光元至家父这6代(辈)间隔151年。再依次上推至纪一黨,一黨公与光元公相隔5代(辈)之间。谱记纪一黨生年如前记,即公元1621年,纪一黨与纪光元5代(辈)间隔133年。再由纪一黨上溯至入川始祖纪普英(阴),二者相隔5至6代(辈)之间,以110年计,即以纪一黨生年公元1621年上推110年,即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这5至6代之间相隔133年。即入川时间应在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左右。
还可从另一个侧面佐证纪姓入川时间,即龙孔《罗氏族谱》。据《罗氏族谱》在“民国三年甲寅春月”“ 续增凡例”中记,“(罗)大坤公于乾隆五十四年买纪姓大坡山田土一分”,其后还记载先后买过“纪姓大坡山田土”两次。从《罗氏族谱》记载,说明早在乾隆时期,纪家场(庙)纪姓一支从纪家场(庙)迁居龙孔(历史上今大兴、公平乡均属龙孔)仙家沟新址居住后,买土地又卖土地。纪氏迁居仙家沟支系属纪一黨公长子纪文刚脉系第三(幺)房纪正举,为纪普英(阴)入川第八代。纪家场(庙)纪姓自“正”字辈3房人分家,分别各居其地。长房迁居今龙孔镇丝茅坪村,二房仍居原址今纪家乡,三(幺)房迁居今大兴乡清华村,小地名仙家沟。大坡山今属龙孔镇老文滩村3组,仙家沟与大坡山虽分属今龙孔镇和大兴乡,但两地是土连土山连山,一脚踏两乡镇接壤的毗邻。《纪氏族谱》记:纪正举“阳命康熙辛酉年七月初十日亥时于犍邑东蒙下乡纪家冲生,亡于壬申年七月二十七日戌时于本邑本乡先家沟身故。”正举公生于康熙辛酉年(1681),去世为壬申年(1752)。纪正举自纪家乡迁居仙家沟和大坡山一带,应在1681至1752年间无疑。从入川始祖至纪正举已历8代(辈)。入川至今,长房已发派自“方”字辈。“方”字辈距始祖“普”字辈已达25代(辈),按辈分每代20年计,入川至今已达500年,即入川时间可上溯到1517年(农历丁丑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这与笔者前面计算的1511年入川时间相差仅7年。数百年世事沧桑,误差总是难免,从各个不同角度考据,纪姓入川最初聚居纪家乡已经500年左右,应大抵接近真实。
纪家名称的演变
纪家名称的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笔者从家族、民间到地方史志资料中可以确定,最先应从纪家冲、纪家祠、纪家庙、纪家场至民国年间置纪家乡。其间,在某个阶段,名称或许同时出现,如纪家庙、纪家场和纪家庙场等。
纪家祠(庙)遗址(今纪家学校)(图片来源:犍为新闻网)
截至目前,能查找到的地方史志资料中最早明确记载有“纪家”的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版《犍为县志》,该志卷一“市集”一节中记载:“盖自神农日中为市,懋迁有无,所以通商便民而裕国税也。郡邑为市,乡村则为集为场为墟,南北土俗称名各异。”紧接附各场名:“东兴场,县东十里,通荣县……纪家庙场,县东一百里通荣县……”志中所记“纪家庙场”,说明这里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即1787年前就已经“兴场”,有了集市。
再看史志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嘉定府志》在“府属全图”一节“犍为县境图”中明确标记“纪家场”,“纪家场”周边是“罗城铺”“观音场”“龙孔场”“金花场”“交荣县界”。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嘉定府志》并没沿袭乾隆版《犍为县志》称作“纪家庙场”的记载。不管称作“纪家场”“ 纪家庙”或“纪家庙场”,都证明纪家至少早在清代中、早期甚至明末清初就名声在外,否则,不可能进入当时“政府”编纂的史志记载中。
另据清嘉庆十九年(1814)版《犍为县志》“方舆·场坝”一节载:“纪家庙场,县东一百里,通荣县。”此处与乾隆五十二年版《犍为县志》中记“纪家庙场”同,说明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源自乾隆版记载。该志中“县东一百里”,显然有误。其实,在嘉庆版县志卷一“县属全图”中,将“纪家庙场”明确标明为“纪家场”。由此看来,不管称“纪家庙场”还是“纪家场”,都应是指“纪家”这方政区和地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