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版)JournalLangfang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要:故事的存在方式经历了口头、书面、电子传媒三个阶段的变迁。民间故事在当代社会面临着承载土壤逐渐消失的困境,但普遍存在于口头文学中的故事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外的形式保存、延续了下去。数据显示,各国动画艺术对民间故事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借鉴。民间故事融入动画艺术存在三种可能类型,二者的叙事结构和审美内涵有着相似之处。自此,动画转向成为了民间故事在当代一种可能的发展空间。关键词:民间故事;当代困境;存在方式;动画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3-0037-06第31卷Vol.31No.32015Jun.2015收稿日期:2015-01-24作者简介:张琼洁(1988—),女,满族,河北保定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民间文学理论。[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美]富兰克兰特利奇、托马斯麦克列林主编:《文学批评术语》,张京媛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2万建中:《民族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民间故事的当代讲述困境与存在方式的改变讲述和倾听故事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现象。
民间故事的口头讲述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承方式自远古时期始就出现在原始宗族制文明中。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口头民间故事也如一颗颗根植于人类智慧土壤上的种子代代传播。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口头故事逐渐衰落,有人时常简单地认为这是时代变迁所致,可细究起来究竟为何呢?首先,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经验的减少与贫乏造成了故事的匮乏。本雅明在其《讲故事的人》中提到“讲故事的人”踪影难觅、离我们越来越远,讲故事这门艺术也出现日薄西山的现状:“我们的某种最可放心的财产被夺走了:这东西、这财产就是交流经验的能力”。本雅明所说的经验的减少和匮乏,既指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减少,也在说明集体传承下来的、可以习得并且“浸润”的经验在流失。对于交流经验的变化我们深有体会:比起以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畅谈,我们缩到了微观“空壳”世界里面通过电脑、手机进行交流。经验本身在贬值、减少,可言说的经验日益贫乏。日渐发达的交流工具映衬出日渐下降的交流能力。交流方式也由以前的面对面、“eye-contact”式的双向交流转变为面对网络、金属机器的单向交流。现代媒体在给予我们信息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双向交流方式,转为单向输入、强迫式输入的单向植入的方式了。
其次,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故事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改变。口头民间故事是故事最原始的存在方式之一。它先后经历了“从口述故事到印刷,然后从印刷的书本到电影电视”这样一个主要传播媒介变化的过程。并不是故事本身发生多大变化,而是存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讲述和倾听”到“书写与阅读”再到“播放与观看”。时至今日,口头、书面、电子传媒三种传播形式并存,并进行着潜在的转移。每一次民间故事的讲述都是一次多维的民间表演,不仅有表演者还有听众(观众)。讲述人不仅传达了故事的情节,还带有肢体语言和语调节奏,甚至还有与听众的互动。可以说,它沿袭着远古“诗、乐、舞”融合的范式,是在当代进行的一种音舞蹈和文学等浑然一体的表演文本。“在全方位的审视中,与其说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不如说它是生活的;与其说它是审美的,不如说它是文化这是对处于“表演”状态的民间文学所下的判断。然而,这种多维的民间表演依靠的是故事讲述人广博的记忆,记忆造就了故事代代相传的链民间故事的当代讲述困境和转向问题探讨(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37DOI:10.16124/jki13-1390/c.2015.03.009[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319页。
杨清华、毕波、杨国荣:《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4-65页。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总序》,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1页。条。“像那些杰出的讲故事的人—尤其是东方的讲故事的人往往显示的那样,故事接着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山鲁佐德,每当一个故事结束时,就会又想出一个故事这是史诗式的记中国“第一故事村”耿村,共有230名讲唱者,其中有67人称得上故事家国家普查人员对其中资格最老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靳景祥老人和靳正新老人的口述故事进行过整理,数量分别为480篇和807篇他们依靠着从小对讲故事的热爱和天分,经过岁月洗礼已将故事铭记在心他们可以声情并茂地带着听众回到故事发生的时代,运用肢体语言、语音语眼神神态来为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连串的故事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讲演背后有一种东西是共同的,那就是超凡的记忆对于记忆的建构这一问题,卡西尔在《人论》中有这样的描述:“记忆包含着一个认知和识别的过程,包含着一种非常复杂的观念化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必须被重复,而且还必须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上它与其说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我们必须真正地回忆,即重新组合它们,并将它们汇总到思想的一个焦点之中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由此可以看出,故事需要经过口头艺术家反复训练之后才能到达其记忆深处,并且需要口头艺术家有意无意地融汇自身的经验和风格,在回忆中重组当故事进入到书面文学甚至电子媒体时,大脑记忆这一原始的、自然的方法就受到了冲击并发生退化因为人们可以不再担心口头声音的流逝而记住所有的故事,而是诉诸于笔和纸、键盘与屏幕所以现代人不需要超强的记忆力,它对我们来说也从不具有安全感,我们害怕在这个复杂的、信息爆炸的社会会有哪件事突然溜出脑海再也无处寻觅,因为我们找到了比大脑记忆更安全、更便捷的方式最后,随着存在方式改变的还有传播方式在以前的农业社会,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娱乐方式,是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传统的故事传播形式是线性辐射式的故事由一个具体的发出者发出,这个发出者通过语言在向别人传播一个新鲜的故事,而且一传十,十传百,伴随着对故事加以自身特色的改编这种传播模式使故事由一个初始的发出者和逐级的传播者,一级级、一代代流传下去而在现代,这个活生生的发出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庞大的媒体,这个媒体将一部制造好的影片、动画片、电视剧“群发”给各色各样的人,形成一种混合社交网络“自然人”在其中所起的传播、改编的作用消失了,只是直接去接受已经制作完成了的故事以前的故事是群体创造的,或者是集体共同描绘的,而现在的故事则是由一个导 演或者一个剧组小群体共同创造的,然后再被附加 上各种利益和价值去兜售一种观念和诸多卖点 动画艺术的故事来源考察和民间故事动画转向的主要形式 民间口头故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所谓 的“衰”只是相对于口头流传而言的,并不等于故事 消失了上文已经讨论了故事存在方式“不可逆”转 变的问题,那么在当代民间故事可以以什么形式保 留呢?笔者认为,当代动画电影的制作在汲取民间 故事营养方面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动画艺术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分支, 图像等要素而形成基本的动画形象和动画场景,配合富有个性的音乐背景,贯之以寓言、劝善、 教育功能, 成为了电子时代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传 媒很多国内外的经典动画片都取材于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国民间故事集 成》总序中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 间故事’这个名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中 国各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题材和 形式,其中有神话、传说,还有其他各样的故事,如 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某 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题材等” 而狭义概念则仅指除了神话和传说以外的民间故事。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动画艺术对民间故事、神话、 传说等的吸纳和二者间天然紧密的联系以及由动 画带来的故事存在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对民间故事 作宏观上的外部研究,所以采用广义概念。 (一)民间故事改编为动画的数据统计 我们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来说明民间故事和 动画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各国根据民间故事、 传说改编而成的动画系列片主要有: 日本根据丹 麦童话《安徒生童话》改编的 25集系列动画片《安 徒生童话》、根据德国《格林童话》改编的 48集系 列动画片《格林童话》、根据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 38 夜》改编的52集系列动画片《天方夜谭》以及其根据本国传统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改编的 1471集 系列动画片《故乡再生,日本的老故事》;韩国根据 朝鲜民间故事改编的 39集系列动画片《很久很久 以前》; 中国根据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改编的 11集 系列动画片《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根据从 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主要英雄人物和主要事件 改编的 51集系列动画片《中华五千年》以及根据 历史上不同时代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小故事改 编的39集系列动画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其次,各国根据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的单集 动画片或动画电影有:日本将其特色民俗融入其 中的《千与千寻》、《平成狸合战》、《桃太郎》;美国 根据希伯来神话故事改编的 《埃及王子》, 根据 《一千零一夜》故事改编的《阿拉丁神灯》,根据 《格林童话》改编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 人》、《长发公主》,根据苏格兰传说改编的《勇敢 传说》以及根据中国南北朝花木兰人物传说改编 的《花木兰》。
最后, 我们以表格形式列出 20世纪我国早 期经典动画和具有开创意义的动画片集锦(详见 通过以上列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间故事改 编为动画的几个趋势:第一,对于中国动画产业而 言,从我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到 21世纪之前的近 70年间,我国的老艺术家们坚持践行将传统民间 故事改编为动画片的发展路线, 获得了国内外好 评并赢得了声誉。21世纪之后,受经济需要、文化 产业诸因素的影响, 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动画片越 来越少。第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近年来美、日、 韩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不仅积极吸收本国本地区 的民间故事, 而且还将眼光放置于其他民族国家 的民间故事资源之中,加之 3D等技术的应用,作 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当代审美的动画片精品。第 各国都将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动画系列片作为发展途径之一,以求长线发展。 (二)民间故事改编为动画的主要形式 下面, 我们绕开传统的国内外动画片分类方 来对吸收民间故事元素的动画片做一个质性分类。 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动画 片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民族、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民间 故事动画。其主要目的是使儿童通过直观、趣味 性故事的呈现理解民族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发 挥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此类动画片 又分为民间故事动画大观(大全)和独立成集的民 间故事动画。 民间故事动画大观往往忠实地记录并反映某 一民族、国家或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其改编幅度 较小,以情节简单、时长较短、系列串烧式为主要 特征,如中国的《儿童民间神话故事》、《中国民族 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华五千年》、《中华传统美德 故事》、《慈溪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等等,在此不作 详细分析。韩国的《 》(中文名《很久很 久以前》),根据朝鲜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共 39集, 每集都为独立的故事。 全片通过恩比和格比两个 似人又似花仙子一样天真可爱的孩子和似蔬菜又 似仙人的老人(萝卜道士和白菜道士)帮助人类所 做的一件件好事,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应友好、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