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辨别伪书意义修改后

辨别伪书意义修改后

辨别伪书意义修改后辨别伪书的意义1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这三者的规定性也就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

1、辨别伪书的意义1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这三者的规定性也就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伪书所模糊的正是其真实的时间年代、个体作者,而某一特定的个体同时就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2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如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 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3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困惑,许多好

2、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4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也有精辟的论述: 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5前人对古书辩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

3、只有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6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已”,姚际恒斥其教人滥杀无辜,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此书没有什么学术价值。7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书,书中纪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的语辞,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将此书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题。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该书

4、的价值。8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不经过整理往往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尤为要务。9首先,是在古书整理之前,必须明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他问题。其次,是即便是真书,其中又大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伪将大大影响古书整理的价值。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时,把收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8篇又分为三类:10(1)符合“六经之义”者列为前6篇;(2)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者归为1篇。(3)将“疑后世辩士所为”

5、“似非晏子言”者归为1篇。这就将其真伪区分开来,揭示了文献的不同时代和价值。又如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11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史书的编纂必须是“信史”,这就要求史家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此外还要具备考辨史料真伪的能力。 古代古籍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在编撰史书时,如果不加以鉴别,那么必然会导致历史进化系统的紊乱,社会背景混淆,事实颠倒,严重的会对政治产生不好的影响。12如: 清代马骕绎史,里面讲远古的事迹很多,材料亦搜得异常丰富。假使马骕所根据那些无穷的资料,全是真的,那么,中国在开天辟地的盘古时代,

6、业已有文明的曙光。下至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农、轩辕,典章文物,灿然大备,衣服器物,应有尽有,文化极其发达。而先认为最可靠的汉书艺文志,里面载神农、黄帝的著作,也不知真假。如果那些书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其他国家在近世,我国则在远古。这便把历史进化系统全给扰乱了。13 另外本无其事,伪托伟大人物以对政治产生影响 譬如孔子诛少正卯,孔子家语言之甚详。以前的著作及周秦诸子,亦有一部分讲这件事,称孔子与少正卯同时招生讲学,孔子的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儿去了,孔子生气,得政后第三天,就把少正卯捉来杀了。在春秋时代,杀一贵族很不容易。孔子是大夫,少正卯是大夫,

7、不太可信。 而那个时代前后三事,完全一样。最早是齐太公杀华士,其次是郑子产杀邓析,最后才是鲁孔子诛少正卯。都是执政后三天杀人,这是战国末年的法家依附孔子,捏造事实。用孔子来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当自己的护身符。这不仅使事情的真相紊乱,严重的会对政治产生不好的影响。 中国文献学概要 刘青松著14史记之所以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名著,与司马迁对史料所做“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的大量考信工作是分不开的。其考信工作以“六艺”为取设标准,这是个体无法完全超越的历史局限,但他求真、信实、存疑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弥补其历史局限可能造成的某些不足,例如,他对远古的传说材料,总是感叹一声:“尚矣!”“吾不知已!”“

8、不可记已!”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核证传说的真伪信异。15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古书其实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不能辨别古典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是否为假托、内容是否为伪造,整个学术研究就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造成学术发展历史的错乱。(一)关于年代的考证如老子一书,根据传统的说法,老聃是孔子的前辈,其人其书在孔子之前,所以,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16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 (二)内容的辨伪对研究学术源流的影响。 如果不对文献内容进行鉴别和考证,常常会导致学术源流的混淆。如:

9、六朝隋唐以后道教与佛教争风,故意造出许多假书,为自己装门面。一面又抬出老子,作为教主,尊称之 “太上老君”。又说老聃除作老子以外,还作了许多书,其中有一部叫老子化胡经,尤为荒诞,现尚存道藏中。因为史记有老子西出函谷的话,后人附会起来,说他到印度传教去了,教出来的弟子,就是释迦牟尼,印度的佛教之所以发生,是沾了中国人的光的。老子与释迦牟尼,本来没有一点关系,这样辗转附会,就把把佛、道两家思想源流混淆了。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鉴别,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完全错误的。 17总结一、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二、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三、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四、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18

上一篇: 《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举要
下一篇: 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