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主讲人:张黎黎名词解释1.史料也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材料,广义的史料应包括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狭义的史料是指文字史料。2.史料学是研究史料的潮流、价值和利用方法学科。3.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4.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5.《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是一部以道家思想总结先秦诸子学说的著作。从中可以了解汉代前期分封势力的政治活动和思想特点。6.《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撰。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墨显学的“天命”思想,又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从而构造出一整套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主义体系,此书即是阐发他思想的代表作。7.《盐铁论》西汉横宽撰。系作者根据汉昭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的记录,详细记载了郡国所举贤良和桑弘羊围绕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展开的一场辩论。8.《魏书》北齐魏收撰。由于诸家北魏史亡佚,故此书为研究北魏史的基本资料。
志的内容价值较高,首创《释老志》,记载有关佛教、道教的源流和北朝的宗教活动,是研究宗教史的史料。9.《清史稿》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主修。对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10.《东观汉记》东汉班固等人撰。唐以后失传。范晔《后汉书》以此书为基础写成,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部分佚文。11.类叙法史书比类叙事的方法。即类叙数人于一传。始于班固《汉书》如《鲍宣传》后历叙一代清名之士纪逡薛方郇城……曹竟等。其后史书多采用此法叙事。12.《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本书以实录为本,但对实录中避而不谈的重要史实进行补充。尤其是万历以后明与后金的史实,为他书所不及,史料价值较高。13.实录按照年月日编排史料而兼载人物传记的史体,属于最基本的编年体书籍。14.《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全书因事立目,自为标题。因改编自《通鉴》,所以史料分布情况大致相同,且保持了《通鉴》作为一部政治史的特点。15.《蜀鉴》南宋郭居仁撰,记事上起秦取南郑下迄明中叶有关用兵之事,总结军政得失。
16.《滇考》清冯苏撰。记云南地方史,上起战国庄王滇,下迄清初平定云南。17.《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全书分类选录先秦至梁各种诗文,除诗赋外又有诏、册、奏记、铭、墓志等大量应用性文章,具有一定史料价值。18.总集记录各家作品的著作集,它即可包括一种体裁,也可包括多种体裁。1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20.会要分类记载某一时期或某一朝典章制度的专书。简答1、史料的特点非有意保存者占大多数史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史料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主要看人们的需要和远见残破而不完整,失去了远多于保存者散乱杂糅,真伪并存2、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指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实物遗迹。口传史料: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字史料图像史料3、文字史料根据载体不同的分类。甲骨文史料金文史料帛书史料简竹史料石刻史料典籍史料4、《诗经》的史料价值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描写了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处境。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歌,表现妇女受到的压迫。也有一些诗描写劳动人民和谐欢乐生活。雅:分大雅、小雅。
大雅是西周贵族作品,反映多是西周王朝兴起的事和农业生产方式,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小雅除贵族作品外,有部分民间歌谣,反映的都是西周末期统治者昏庸,人民的悲怨。颂:都是贵族作品,内容主要是歌颂祖先神灵和统治阶级功能的,其中有些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5、列举宋明理学及反理学著作。理学:《河南二程全书》、《朱子语类》、《王文成全书》反理学:《陈亮集》、《习学记言》(南宋叶适撰)、《焚书》、《续焚书》(明李贽)、《明夷待黄宗羲)、《读通鉴论》(清王夫之)、《孟子字义疏证》(清戴震)6、论述前四史史料价值。《史记》史料来源有当时流传的大量典籍、宫廷档案和司马迁采访的材料。《汉书》其中武帝中期以前的部分基本移用《史记》,但有取舍增补。武帝以后的部分以多载诏令和奏疏为特色,类传中补进了汉中期以后的一些任务,少数民族和邻国的传记也增加了许多资料。《后汉书》的写作主要依据东汉官修的《东观汉记》,并参考了诸后汉书亡佚,故此书史料更为珍贵。《三国志》本书不仅为当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还注意到为学术思想、文化艺术、医卜星算等方面有影响的人物立传,涉及到很多特殊的社会问题。7、比较《新唐书》、《旧唐书》史料价值。
《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录了大量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8、比较《元史》、《新元史》史料价值。《元史》主要依据元十三朝实录撰成,写得文字比较浅显,叙事明白,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有别于其他官修正史的一般体例,由于仓促成书,又出于众手,编纂方面有不少谬误,例如前后重复,时见抵牾,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重出,译名不一,史实乖误,纪年失次等,毛病相当多,受到后人众多非议和责难。《新元史》以《元史》为底本,参考蒙语史料、西方史料撰成纠正了《元史》的不少错误,并且对明清以来关于元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性整理。对《元史》原有的各种错误缺点做了大量的修订、改正、补充和调整的工作,把新旧史料重新汇编组织为一部比较系统严密的专书。《新元史》取材未出旧学者的范围,其体例和观点一仍旧贯。作者虽入民国,仍以清代遗老自居,其立场与史学思想均相当陈旧。由于其据以修订补充《元史》的原书俱在,其史料价值反不如旧《元史》多为原始资料来得珍贵。
这也是《新元史》无法取代《元史》的根本所在。9、《资治通鉴》在史料处理上的优点。史料的选择侧重于政治史料,而经济和文化史料相对匮乏且分散。史料的剪裁略古详今,具体材料一般是乱世多,治世少。史料的鉴别有严格的考证。作者将考辩的结果编成《通鉴考异》一书,开创史家自注其书的新体例。史料的编排并不局限于编年体例,而是广泛吸收纪传体史书写人物传记的经验,弥补了编年体的短处,增强了史料的完整性。自编目录,以便使用者易于检索。10、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鲜明的取鉴思想。为使封建统治者鉴古察今,《通鉴》大量记载了历代农民战争过程,重点在揭露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和统治者不体恤人民的后果。传统的礼教思想观念。在宣扬儒家纲常礼教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正统观念。他主张历史著述必须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突出的英雄史观。出于“御览”的需要,作者用很多材料论证了贤君明主对治乱兴衰的主导 作用。 保守的政治思想。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书中有些结合具体材料的议论是针对变法而 11、列举农业、医学、学术类著作各两种。农业类 《氾胜之书》(西汉 氾胜之撰) 《四民月令》(秦汉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医学《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 《洗冤录》(宋 学术《伊洛渊源录》(南宋 朱熹) 《明儒学案》、《宋儒学案》(明 黄宗羲) 《儒林宗派》(明 《清代学术概论》(清梁启超) 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 卷子装: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
经折装:大约在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 旋风装:实为介于卷轴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 蝴蝶装:蝴蝶装是由经折装变来的,但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 包背装:包背装一般认为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此法。 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初,被洋装书取代。 13、古代史料讹误类型 误字、脱文、衔文、倒文、重文、错乱 14、校勘的方法(陈垣“校书四法”) 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则知其中之谬误。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有他人引用本书者,可以其书校之。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手段,根据事理校之。 15、近代史料考证的新方法。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法 顾颉刚“层累式”考证方法 16、伪书产生的原因 尊古、争胜、射利、嫁祸、诽谤、自耻、借重、好事、求名、误题、逃禁、避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