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的儒学立场.doc

《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的儒学立场.doc

《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的儒学立场.doc批判与继承——《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的儒学立场骆月琴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的文言笔记小说。该书涉及内容丰富,书中有关儒学和理学的故事多有提及,我们可..

批判与继承——《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的儒学立场骆月琴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的文言笔记小说。该书涉及内容丰富,书中有关儒学和理学的故事多有提及,我们可以从它的这些故事当中,窥见一些纪昀对于儒学的立场。关键词:儒学理学批判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著名的学者,乾隆朝进士,历任编修、侍读学士乃至协办大学士等重要文职,是清代少有的博学鸿儒,堪称清际儒学尊宿,对儒学研习颇深,造诣甚高,有着独到的儒学立场。《阅微草堂笔记》系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是一部关心社会,针砭时蔽的书。就思想内容而言,虽然从‚有益劝惩‛,大谈因果轮回之说,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层面看未为可取,但从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拘泥不古、伪言卑行多有揭露,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儒与宋儒的辨证看待以及对崇尚原典的肯定的层面来看,我们却可以从《阅微草堂笔记》中就纪昀的儒学立场,窥得一斑。一、对宋儒理学的揭露与批判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涉及对宋儒理学的故事有四十余篇之多,通过这些故事,纪昀展开了无情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揭示了以‚寸天理、灭人欲‛为主旨的理学,在世俗人心层面因非人道而‚终不能强行于天下‛的困境。

(一)他对讲学家无实学而钻营科举的抨击。《滦阳消夏录(一)》记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亡友。学究素刚直,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泯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灯,照映户扉;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墨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生,如在浓云密雾之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纪昀假鬼之口,对那些钻营科举业,为八股制文所虞,又以八股制文误人子弟的学究进行入木三分的抨击,在《滦阳消夏录(二)》纪昀又经和尚之口道出了同样的批判态度:‚佛之流而募衣食,犹儒之流而求富贵也,同一失其本来…‛。在他看来,钻营八股的讲学者是墨烟笼罩,连‚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都比不上,更加导致了‚诸生…如在浓云密雾之中‛,空婺讲学之名的那一班‚讲学家‛,正是这样一些在胸中装满‚高头讲章‛、自欺欺人的空谈家,他们往往就是这样一些外仁里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对儒学的态度是由追逐功名利禄动机决定的,追逐的越凶,对儒学的态度越虔诚,对儒学的真谛却离的越远。

(二)他对假道学毫不留情的讽刺。《滦阳消夏录(四)》有故事说:‚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馀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感动幽冥,故示是灵异以阴为呵护云尔。‛纪昀以谋夺寡妇的田产这一世人不齿的事对‚古貌不古心‛的假道学,伪道学者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并通过一个近乎神的旨意的情节,使受害者得到保护,卑鄙者给予揭露。在《姑妄听之(三)》又有那么一个故事,把道貌岸然的道学家与行骗的游方和尚放在一起写,将二者的骗术进行对照,无情的揭露了‚被服儒雅,行若狗屁‛的宋儒理学家的伪君子面目。深度的批判了宋儒理学主旨的非人道性和假道学家既想沽名钓誉,又私欲难禁的离经叛道行径。二、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儒与宋儒的辨证看待。纪昀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大儒,他对儒学有着独特的看法。而且他长于考证训诂,在清代一个考据学蓬勃发展的朝代,他对儒学的看法,尤其是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儒与宋儒的看法有他的专长和时代烙印。《滦阳消夏录(一)》第二十一则故事,阐发了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儒与宋儒的看法。

它写到‚曰:‘…昔尼山删定,垂教万年,大义微言,递相授受。’‛这表明他对孔子儒学是持肯定态度的。故事认为汉儒及今文经学也是可信的,尚不失儒学的原旨,它写到‚汉代诸儒,去古未远,训诂笺注,类能窥先圣之心;又淳朴未漓,无植党争名之习,惟各传师说,笃溯渊源。‛而对唐宋以降的儒学则认为是‚渐成绝学‛,对宋以后‚新说日兴‛则有所顾虑,‚沿及有唐,斯文未改。迨乎北宋,勒为注疏十三部,先圣嘉焉。诸大儒虑新说日兴,渐成绝学…‛,更有甚,对唐以后的儒学发展给予排除‚后三楹则唐以前诸儒经义,帙以纂组,收为一库。字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纪昀认为这故事是‚殆尊汉学者之寓言‛。对此他的看法是,‚宋儒之攻汉儒,非为说经起见也,特求胜于汉儒而已。后人之攻宋儒,亦非为说经起见也,特不平宋儒之诋汉儒而已。‛,他认为汉儒和宋儒是各有所长的,而宋儒所争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字句,其实是无关宏旨的。‚盖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同样汉儒和宋儒又是各有的,‚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这是他对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汉儒与宋儒的辨证看待,最终他的结论是:‚计其得失,亦复相当‛。

尽管如此,出于纪昀对宋儒理学的深刻认识和专长考据,清际时代背景的影响,他对待宋儒理学的态度依然是批判的‚惟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空谈。‛三、对儒学的继承,注重儒学‚原典‛。纪昀对宋儒理学的批判与讽刺是犀利而毫不留情面的,他批判宋儒不法古义,崇尚心悟,或凭臆断,由此带来了空谈性理的弊病。有鉴与此,纪昀自然而然的在对儒学经典的取舍上有所倾斜,转而注重原典。拟题……又令小儿诵《孝经》,诵已复讲……隐隐有人……前问姓名**毛苌、贯长卿、颜芝,因谒王至此。师大喜,再拜请授经义。毛、贯并曰:‘君所讲适已闻,都非我辈所解,无从奉答。’塾师又拜曰:‘……请颜先生一讲《孝经》可乎?’颜会回面内曰:‘君小儿所诵,漏落颠倒,全非我所传本。我亦无可著语处。’‛此则故事假先贤之口,从一个侧面说明,流传之今的儒学经典,注释以非先贤所解的那样,即便是典籍也是多有错漏的地方,纪昀在文后说:‚然亦空穴来风,桐乳来巢实。‛事实上还是存在上述问题的,所以纪昀的本意不外乎注重对原典的学习,避免因专注于注释而被误导。《滦阳消夏录(三)》有一则故事讲述一个书生遇到一个老翁和十多个狐狸在一墟墓间读书。

其间书生和老翁的一系列对话,则传达了纪昀的一些观点:1、读书可以成人。‚问:‘读书何为?’老翁曰:‘吾辈皆修仙者也。……其一先炼形为人。’‛虽然是个诡异的故事,但是较之人,者读书是可以成人,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2、注重原典。‚问:‘经不解释,何由讲解?’‛纪昀假借老翁的口阐述了他一贯的看法,‚吾辈读书但求明理。圣贤言语,本不艰深,口相授受,疏通训诂,即可知其义旨,何以为注?‛3、对宋儒理学批判。‚曰:‘大都不甚相远。惟唐以前,但有儒者。北宋后,每闻某甲是圣贤,为小异耳。’‛,‚先生尝曰:‘以讲经求科第,支离敷衍,其词愈美而经愈荒。以讲经 立门户,纷纭辩驳,其说愈详而经亦愈荒。’‛从对宋儒理学的批 判,否定迷信讲经者之说,并否定寄希望于通过讲经者之说取得 捷径,获得科第、门户的利益,‚凡巧妙之术,中间必有不稳之 处。‛必然是有所损失的,所以还是需要注重原典。 四、总结 纪昀对于儒学的认识以及对于如何正确学习儒学,继承和发 扬儒学是有独到的见解的,他注重原典,又辨证地看待儒学的发 展,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儒学,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的《阅微草堂 笔记》中窥见一斑,这几点无疑是该书的积极点和进步点。 注释: [1]《阅微草堂笔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20 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殷都学刊2000 [3]《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述略》 研究综述[4]《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回顾》魏晓虹 山西大学学报 2008.7

上一篇: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一
下一篇: 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系辨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