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子不语》-9《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系辨析[摘要]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间先后有别,袁枚、纪昀对《聊斋志异之态度也有明显不同.但学术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竟然存在严重分歧。事实上,《子不语并非“聊斋体”,更非“阅微体”,而是别具特色;袁枚抱着“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之目的进行创作,打破了《聊斋志异)“一统天下”之局面;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并驾其驱而“各极其盛”。(关键词]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系[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SJB750025)【作者简介】王正兵,1967年生,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02)。【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1)02一0196一03《子不语》与《阅微草堂笔记》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两者共同形成了对《聊斋志异》“一统天下”局面的提起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阅微革堂冲击。笔记》、《子不语》无疑极为突出,然而,对于三者之李剑国、陈洪在《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中三三9间的关系,学术界却存在着严重分歧,其焦点显然集中于《子不语》。
张俊《清代小说史》云:先是《聊斋志异的刊刻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引来了自蒲松龄《聊斋志异I'*-J世后,仿效其笔意之作,声势众多的模仿者.产生了一大批“聊斋体”文言短篇小说;后颇壮,产生了一批“聊斋型”的文言短篇小说。乾隆晚期袁来纪昀不满干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自作体式纯三三2粹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以与之抗衡,打破了“聊斋体”的一统天下.而此书的成功又招致了大批拟晋小说的三三小说的出现,打破了《聊斋志异的“一统天下”。自此,两种不同风格的文言短篇之作,有如双蜂对峙,两水分流,自竞相问世。此后形成两种风格不同、各自成系的文言小说竞成流派,各极其盛。[1]相争胜的局面。[4J“双峰对峙”、“两水分流”,说明《子不语》和此说认为,《阅微草堂笔记》在打破“聊斋体”《阅微草堂笔记》虽然同属志怪体小说,但与《聊斋统治局面中功不可没,而《子不语》仅仅属于“阅微志异》风格迥异,而且平分秋色。苗壮《笔记小说系列”之一种,与《阅微草堂笔记》之间则变成了史》也持此种观点:“乾隆中《聊斋志异》刊行,仿效从属关系。再者,此说虽然承认了《子不语》的创El众。同时亦出现坚持传统笔记体写法,追步晋作风格不同于《聊斋志异》,却忽视了袁枚对《聊宋而另立一帜者,先有袁枚子不语》,后有纪昀志异》的不满之辞,尤其是置《子不语》之问世明《阅微草堂笔记》。
”【2]“另立一帜”虽不能等同于早于《阅微草堂笔记》这一事实于不顾,因而让人“双峰对峙”,却也能说明袁枚和纪昀的创作是有难以苟同。意识地避开《聊斋志异》之影响。章培恒《中国文宁稼雨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也肯定学史》也认为:“由于这些小说(指沈起凤的《谐了《阅微草堂笔记》的独立地位:“在清代文言小说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中,本书(指《阅微草堂笔记》)能自张一军。革》等)主要是模拟《聊斋志异,而思想深度和艺故其地位仅在《聊斋志异之下。”【5]但对子不术造诣却不及它,所以影响不大。在当时及后世流语:}之观点与李剑国、陈洪正好相反:“在摹仿《聊传更广的,却是两部笔记体小说——袁枚的子不斋志异诸作中,本书(指子不语)堪称上语》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显然,此处的乘。”[6]显然,子不语》因为“摹仿《聊斋志异”而该书将。此期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分为两类:。辫斋系列”和。阅徽系列”;。阅徽系列”列出王碱秋灯丛话、袁枚子不语)、纪昀‘阅徽草堂笔记)等七部作品。参见李剑国,陈洪编:‘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92万方数据渤SOCIALSCIENCEJOURNAL被宁先生划入了“聊斋”系列。
追求,即,创作出极具个性之作品。当然。袁枚所说谈凤梁在《中国古代小说简史》中又存在着另的“著我”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他对《子一种说法:“《聊斋志异》问世后,仿效者纷起,其中不语》只是抱着“游戏”之心:“拙刻《新齐谐》,妄最著名的当推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昀的《阅微草言妄听,一时游戏。”[15]众所周知,“游戏”是一种堂笔记》。”[7]此说将《子不语》和《阅微草堂笔记》心态,既体现于创作上的随意、率意,也反映在思想都归人了“仿效”行列。当然,这里的“仿效”显然上的轻松、自由,这与蒲松龄的渲泄“孤愤”明显不不是指创作方法上的简单模仿;此外,《子不语》和同,与纪昀所强调的“著书者之笔”更是迥然有别;《阅微草堂笔记》虽然还属于并列关系,但二者明而且,“游戏”为文本身也是“著我”的一种体现。显被说成是《聊斋志异》之“附庸”。持此观点的还所以,袁枚《子不语》中具有“敷衍”倾向的文字必有湖南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编著的《元明定不会很多,事实也是如此。“其文屏去雕饰,反清文学史稿》,“这些作品大多模仿《聊斋志异》的近自然”[16],“屏去雕饰”与“敷衍”显然相反,鲁形式,但却没有继承它反映现实、批判社会黑暗的迅此语某种程度上也清楚地表明《子不语》与《聊积极精神,思想价值不高,艺术水平也不如《聊斋斋志异》在创作风格上决非同道,因此,将《子不志异》”[8)。
“这些作品”包含了《子不语》和《阅微语》划入“聊斋”系列显然不妥。草堂笔记》,而“模仿”的只是“形式”,但“形式”二除此之外,目前所见《子不语》之最早刊本为字明显语焉不详。乾隆戊申本,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那么,《子不语》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五十四年(1789年)夏,纪昀开始《阅微草堂笔记》记》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其一《滦阳消夏录》之创作。显然,《子不语》之成书早于《阅微草堂笔记》。袁枚曾说:“《聊斋志异》殊佳,惜太敷衍。”(9】《新齐谐》,所记稍异,盖传闻之误也。”(17]此处的“殊佳”二字,包含着袁枚的钦羡之情;“惜太敷衍”“所记稍异”一语也清楚地表明:纪昀创作《阅微草又隐含着深深的惋惜和强烈的不满。袁枚所说的堂笔记》时,《子不语》不仅已经刊行于世,而且纪“敷衍”当是指《聊斋志异》的“描写委曲,叙次井昀自己还读过《子不语》。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然”[10】。纪昀对《聊斋志异》也有微词:“今燕昵之中还有几次提到了《子不语》,由此可见,袁枚对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聊斋志异》之评价,纪昀自然也知道,虽然不能证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明纪昀受到了袁枚之影响,但二人不约而同地绕开也。
”[11]其实,蒲松龄汲取的主要是唐传奇之营《聊斋志异》而另辟蹊径则显而易见。《子不语》与养,鲁迅对此已有论说,这就是“用传奇法,而以志《阅微草堂笔记》之间应当属于并列关系,由于《子怪”(12】。鲁迅对唐传奇的看法则是“叙述宛转,文 不语》之问世早于《阅微草堂笔记》,因此,将《子不 辞华艳”[13】,这与前面的“描写委曲”、“细微曲折, 语》划入“阅微”系列也明显不当。 摹绘如生”等词语如出一辙。袁枚对此种“敷衍” 用一“太”字,不仅认为蒲松龄之“敷 衍”是有过之 而无不及,而且还极为明确地申述了自己不会步其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对《聊斋志异》有所不 后尘,因此,“仿效”也好,“摹仿”也好,在袁枚身上 满之后的产物,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中,它也一直被 显然难觅踪影。再说,纪昀的“未解”最终促使他 认为是《聊斋志异》之外的文言小说的又一范式。 能另辟蹊径,袁枚之“惜”中自然也有独树一帜之 袁枚早在纪昀之前就产生了有别于《聊斋志 考虑。袁枚不是一个人云亦云之人,“不学古人, 异》的创作尝试,而且这种尝试最终证明是可行 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14)?对前人的 的。袁枚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是“殊佳”,说明袁 东西,袁枚还是主张学习的。
但学习不等于“模 枚对“取法传奇”的一种认可,但单纯地“取法传 仿”,尤其是在创作中更应该以“著我”为前提,为 奇”显然又不是袁枚所能接受,这就有了“惜太敷 《如是我闻四)云:“褒子才前辈《新齐谐)载南昌士人行尸夜见其友事。”‘姑妄听之二云:“新齐谐)(1lp(子不语)之改名)载雄鸡 卵事,今乃知竞实有之。”(姑妄听之四》云:“‘新齐谐)载冥剐榜吕留良之罪日:辟佛太过。此必非事实也。”参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 册.扬州:江苏广陵占籍刻印社.1983 年.第313、374、399 衍”的委婉批评。不管袁枚的批评正确与否,他在[25 3;但“涉及鬼怪者十之一二”,则与《子不语》、 创作《子不语》时确实另有“取法”,从他创作的实 《阅微草堂笔记》明显不同;俞樾于每卷卷首均题 际效果看,六朝志怪“粗陈梗概”之痕迹还是较为 明显。在《聊斋志异》盛行之时,袁枚的《子不语》“随园戏编”如出一辙,鲁迅评之日:“颇似以《新齐 就有了明确的“另立一帜”之意。于是,蒲松龄之 谐》为法。”[27]由于袁枚官仅县令,且隐居随园近 “孤愤”之说化为袁枚的“游戏”之笔,蒲松龄的“妄 50 年,其社会影响远不及《四库全书》之总纂官纪 续”之梦变成袁枚的“自然”之韵,而蒲松龄的“集 昀;加上袁枚“游戏”为文之态度所造成的“率意”、 腋为裘”[18]又被袁枚的“妄言妄听,记而存 “芜秽”,《子不语》的光环虽然被《阅微草堂笔记》 之”[19]所取代,“异史氏日”在《子不语》中更是荡 掩盖不少,其对后世文言小说创作之影响显然无法 然无存 “我亦自立者,爱独不爱同。
含笑看 抹杀。 泰、华,请各立一峰。”[20]如果把《聊斋志异》看成 【参考文献) 是“泰、华”,那么,袁枚《子不语》的创作就有了“各 立一峰”之意愿;即便将后来出现的《阅微草堂笔 [1)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记》比作“泰、华”之一,《子不语》“各立一峰”之特330 征也同样鲜明;而“含笑”二字,既是一种包容,更362 是一种赞赏,与前文评价《聊斋志异》之“殊佳”一(3】章培恒、骆玉明编:中国文学史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语颇为吻合。因此,袁枚此诗不仅是其强调“自 社.200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