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回京车上看《〈汉书〉读后感》不觉泪满襟,若不掉泪者,曾经一定不是好男人!
《汉书,感》中唯一让人潸然泪下的莫过于作者对汉宣帝刘询的故事的总结。可以引用作者的话来说可分为‘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
‘故剑情深’讲的是19岁的刘询被大将霍光立为皇帝后,本打算让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刘询却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诏书:我在贫微只是有一把木剑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遗失的木剑我当重赏。
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诏书了,智商高的大臣开始找剑。情商高的大臣一听就明白了,直到刘询找的是落难时候的糟糠之妻——许平君。转而力推此人,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许皇后’。
‘南园遗爱’说的是三年后权臣霍光的夫人霍显竟派人毒害许皇后。当然了,史书上不会记录一个男人为爱而悲痛欲绝的文字,何况是当朝皇帝。最后时刻,许皇后觉得没有人更能了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说要陪她一起去,许平君摸着丈夫的脸说:“你还不了解我吗,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还有天下。从今往后你再不会为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汉疆土是你的。”宣帝泪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你在南园等我”(南园是宣帝的陵墓,几十年后自己也会在哪里长睡)
从此宣帝勤俭治国、深察民间疾苦、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大汉王朝迎来了著名的“中性时代”。这是一个男人在没有被磨难和仇恨打倒后的自我超越,是一个大男人的'开阔胸襟与责任使然。若干年后世俗的人们翻越历史于此的时候,那些动人画面依稀可见,历史的声音仍然清晰爽朗,从容中透着坚毅!
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阅万卷。年年春草生,历历秋叶枯。读书至此我却有了另一种思绪,‘再大的功绩,也不如轻松白鹤常伴,溪涧流水常在。谈笑间,喧嚣灰飞烟灭。看那灯火酒绿不尽和那满世的撩人景色,却敌不过孤独背影旁的一声叹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个难题,写些不押韵的小诗容易,可那些人生难题谁能解决,怎能一声叹息可以释怀呢!敞开心胸问世间,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谁能坐怀不乱,触目不惊的超凡洒脱呢。我只能心怀敬畏,遥遥远眺越走越远,啥也不说了,眼泪哗哗的!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五
后世有许多人对卫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卫青与汉武帝之间的“裙带”关系,以及大文豪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的种种同情之辞。甚至连数百年后的大唐诗人王维都这么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连命理学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人云亦云的言论。
卫青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剑拼出来的,公元前129年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反击战,在三路大军连遭败绩的情况下,惟独卫青以莫大的胆气横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圣地龙城。这场仅仅歼敌八百人的胜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粉碎了匈奴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汉朝军事思想的革命。之后的河套会战与漠南会战,年轻的卫青将孙子兵法的诱敌方略与骑兵战的高机动性完美结合,声东击西,大胆穿插,两次痛打匈奴人的主力骑兵军团,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会战,更是卫青一生用兵生涯的杰作,在右路军未曾到达且遭匈奴单于主力军队合围的不利局面下,卫青临危不惧,命令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绕成一个坚固的阵地,然后派出5000骑兵向敌阵冲击。匈奴出动一万多骑兵迎战。双方激战在一起,非常惨烈。黄昏时分,忽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顿时一片黑暗,两方军队互相不能分辨。卫青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发现汉军数量如此众多,而且人壮马肥,士气高昂,大为震动,知道无法取胜,就慌忙跨上马,在数行精骑的保护下奋力突围。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就是后世传唱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此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对大汉的军事威胁基本解除了。
首先,卫青能够在汉武帝时代平步青云,原因绝非仅仅是亲戚关系和运气好这样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卫青身处在一个中国军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步车作战思想势必将被大规模骑兵作战思想所取代。其次,李广是不是值得同情?我认为,“飞将军”绝对不值得同情。李广迷失道路,未能按时到达战场,身为李广的上司,卫青对他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李广自己狭窄的心胸气量断送了他,造成了横刀自杀的结局。之后李广儿子李敢对卫青的所谓“寻仇”更属于没事找抽型的无理取闹。这样一段是非分明的公案,却因为司马迁的生花妙笔而发生了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变化。本是罪将的李广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开始,汉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广:李广曾因罪被贬为庶人。庶人李广因打猎归来太晚,城门已经关闭,于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将“前”李将军尽情侮辱了一番,让李将军在城门口坐了一晚上。后李广复为右将军,调霸陵尉入军中,随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杀了。以他这种睚眦必报的心胸,汉武帝怎敢重用他?
而卫青为人谦让仁和,敬重贤才,从不以势压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后来,汉武帝对霍去病恩宠日盛,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卫青门前顿显冷落,可他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
卫青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绝非简单是一个穷小子靠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的故事,而是一个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少年人把握住命运机遇的励志故事。每个平凡的人在一生里都会遇到难得的机会,也都会遭遇到如卫青这样的指责与批判,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缔造奇迹,成为自己奋斗领域中的卫青,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或许沉默却坚韧顽强的心,有着一个或许并不博大却足够宽容的胸怀。(本段摘自网文:汉家骑士亦英豪)
3.千兵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本来是想写一写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将军,而且,我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对手,与卫青相比,他多了几分血气方刚,少了几分坚忍。而且南北朝时期,我中原王朝后裔最伟大的战神横空出世:白袍将军陈庆之。
关于陈庆之,除了梁书《陈庆之列传》有介绍,围棋史话也有记载:“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汉书的读后感800字篇六
武安君白起,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一生大小70余战,未尝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称之为“杀人魔王”。
白起虽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战神,却不理权谋,配不上“枭雄”二字。史载: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后(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头:纵观战国数百载间,大小数十战而未尝一败的将军只有两位:吴起和白起。这两位将军均擅长大兵团野战。可惜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否则,双雄并立的战国会给我们更多精彩的兵家战例。
【汉书的阅读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英语阅读-鼓励孩子阅读11-10
雅思阅读技巧:结构阅读法08-30
探讨英语阅读变量对阅读的影响11-15
阅读理解10-29
精选双语阅读09-19
英语阅读精选11-17
雅思阅读攻略:阅读判断类题09-01
雅思阅读10-16
2016最新GMAT阅读长句阅读技巧10-15
小学英语阅读精选《小学生英语阅读精选》10-1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