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近日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用古今对话的戏剧方式为我们演绎呈现了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让我们过了一把“想见其为人”的瘾。而要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故事,恐怕就不能不读《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这两篇文章。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对自己家世及生平经历的记述,文中阐述了自己撰写《史记》的缘由,逐篇概述了《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内容;《报任安书》则是司马迁晚年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详述了自己遭宫刑后忍辱负重以撰成《史记》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撰写《史记》?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又做了怎样的准备工作?为什么《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让我们一起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寻找答案吧!
划重点
01
世典周史? 志续《春秋》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首先是受到其父司马谈的影响。节目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司马谈让幼年的司马迁背诵家族的历史:“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这句话是《史记·太史公自序》开篇的话,说的是司马氏远祖在远古时期掌管天文地理之事。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到了周宣王时,司马家族的得姓始祖程伯休甫担任了“司马”一职,因此他的后代便以司马为氏。而司马氏在周代“世典周史”,即世代掌管周王朝的史事,因而节目中司马迁说修史是他们家族的使命。不过,司马迁的直系祖先,如八世祖司马错曾率军伐蜀,六世祖司马靳曾随武安君白起出征,似乎都只延续了司马氏的家传兵学,而没有继续做史官。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长期担任史官,才算接上了司马家族的修史传统。
生逢汉武帝时那样的盛世,司马谈很想接续家族的修史传统,编写一部史书,并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可惜,司马谈并未能完成这个心愿。临终之前,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叮嘱司马迁不要忘记自己著史的遗愿。从此,司马迁便以发扬家族的史官传统、完成父亲的修史遗愿为使命。
当然,司马迁之所以写《史记》,又不仅仅是因为“世典周史”的家族传统,还因为他有继孔子作《春秋》的雄心壮志。司马迁认为,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写下了《春秋》,寄寓了他的王道理想;而孔子死后,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也差不多五百年了,自己身为史官,躬逢盛世,应当接续孔子作《春秋》的传统,记载圣君贤臣的功德,使之传扬于后世,因此他说:“小子何敢让焉?”
“世典周史”的家族传统、父亲修史的遗愿、接续孔子作《春秋》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司马迁去撰写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划重点
02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做了大量搜集史料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说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司马迁二十岁时开始了一次远程旅行,游历大江南北,到过祖国南部和东部的许多地方,考察了很多历史遗迹。节目中呈现了他到潇湘大地凭吊屈原,到会稽山寻访大禹和越王勾践的遗迹,到孔子讲学的杏坛怀想孔子……司马迁的这种实地考察,也体现在《史记》的其他篇目中。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司马迁曾经到韩信的老家淮阴探访,当地人对他说,韩信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母亲死后,特地找了一块特别宽敞开阔的坟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这种实地考察得来的史料非常鲜活生动。
韩信
这次游历祖国南部和东部的旅行结束后,司马迁就回到朝廷,担任了郎官。担任郎官之后,司马迁经常随汉武帝巡行四方。他在《五帝本纪》中说“余尝西至空桐”,也就是今天甘肃平凉的崆峒山一带,应该就是随汉武帝西巡时的事,因而对于祖国的西部边疆有所了解。司马迁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形势、物产状况和民情风俗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为他撰写《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提供了坚实依据。《史记·蒙恬列传》也讲到他到北部边疆,考察蒙恬筑长城、开直道的情况,可见他也到过祖国的北部边疆。
可以说,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与那个大一统的时代给他提供的行万里路、游历四方的大舞台密切相关。
汉武帝像
当然,要写历史,仅仅行万里路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读万卷书,因为很多历史都记载在书籍文献之中。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广泛学习了天文、《周易》、道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他还曾写了一篇《论六家要旨》,对当时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六家学说的利弊做了精当的评论,可见其思想的深度。这样的家学渊源,对于司马迁的成长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学习很重视,十岁就让他学习古文字,后来又让他跟随当时的大学者孔安国、董仲舒等学习《尚书》《公羊春秋》等典籍。后来,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可以读到皇家图书档案处收藏的大量文献档案,掌握了更多的史料。《史记》的很多篇章都曾提到他读书的情况,如《五帝本纪》中提到读《春秋》《国语》,《管晏列传》提到读《管子》,《孟子荀卿列传》提到读《孟子》……
《春秋公羊传》
当然,仅仅掌握大量史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史料的辨别能力。司马迁对于史料的去取非常审慎,如《五帝本纪》的“太史公曰”部分,提到当时关于黄帝的传说非常多,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难于判断选择,可见其取材之严谨。《大宛列传》中就根据张骞通西域的实践,判定《禹本纪》《山海经》中的怪诞记载不可信。
总而言之,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集史料,辨析史料,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
划重点
03
发愤著书? 无韵《离骚》
节目中反复提到,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几句话就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文选》《古文观止》等)。任安是司马迁的好友,当时因罪被关在大牢里,因为司马迁是事奉皇帝的近臣,便写信给他求救。《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信。
《古文观止》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回顾了自己遭遇李陵之祸的经过。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结果遭遇匈奴主力部队的围攻,李陵率部拼死血战,杀敌无数,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非常震怒,别的人都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仗义执言,认为李陵素有“国士之风”,“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这次战斗,以寡敌众,仍杀敌无数,最终投降只是为了保命以求今后能报效国家。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表功说情,意在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当时率领汉军主力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多少军功,却也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汉武帝因此恼怒,反而将司马迁关进了大牢。后来,汉武帝派一位将军率兵深入匈奴去迎接李陵。可这位将军无功而返,只抓了一个俘虏回来。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对抗汉军。汉武帝一怒之下,便将李陵一家全杀掉了。司马迁也因而受了宫刑。可后来发现,那个俘虏说的话纯属讹传,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而非李陵。李陵和司马迁可以说都蒙受了不白之冤。
对司马迁来说,宫刑是奇耻大辱。而他之所以愿意接受宫刑而不去死,是因为他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就这么伏罪去死,那么就像“九牛亡一毛”,跟蝼蚁没有什么差别;而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还历数圣贤发愤著书的事例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厎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自己也正是因为《史记》一书“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楚辞》
但宫刑的耻辱对司马迁的心理冲击是极大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因此“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而这次经历,也使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刻自觉的批判意识,并将其满腔的激愤灌注于《史记》之中,书中许多人物因而都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故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节目中,司马迁认可鲁迅为知音,确有道理。
当然,要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人格精神,仅仅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去《史记》本身,更加真切全面地去感受那颗伟大的心灵!
汲取精华
《史记》(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文天 译注
29.00元
无障碍阅读,读懂《史记》不再难!
精选19章《史记》名篇,汇聚精彩历史故事。
含历史背景介绍、作者思想解析;
生僻字注音,疑难字注释,全文翻译。
入门必读
《史记》(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全五册)
[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298.00元
市场上真正全本全译的文白对照本《史记》
史表不缺失,读史不遗憾。
质优价美,宜读宜藏。
《史记》(中华国学文库)(全四册)
[汉]司马迁 撰
198.00元
点校本《史记》简体字本
简体横排,全式标点,专名书名,一目了然。
完整保留现存《史记》三家古人旧注。
《史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西汉]司马迁 著
45.00元
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删除原点校本“三家注”,
保留专名线书名线,一目了然,方便阅读。
啃下原著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十册)
[汉]司马迁 撰,[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赵生群 主持修订
590.00元
点校本全新升级版本
名家点校、修订;
全新修订,全面精校;
全新版式,函套精装。
《史记》(线装大字典藏本)
[汉]司马迁 撰
6900.00元
采用传统线装工艺印装,
装帧讲究,版面疏朗,
字大醒目,古色古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