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今传《后汉书》作者非一人。注释于众手,在流传过程中时分时合,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在今天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各种版本刊刻署名或有不妥,二是后人对各部分的撰人产生误解,三是历代学者对其分合过程聚讼纷纭。因此,有必要考察《后汉书》的版本及其内容分合情况,辨讹祛疑,以求其是,避免后人再度产生误解。关键词:范哗;《后汉书》纪传;司马彪;《续汉书》志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5)04一0101一07作者简介:罗炳良(1963一),男,河北定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收稿日期:200503—27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其纪传为南朝宋卷,列传析为八十八卷,总成百卷。据刘知几《史通》记载:“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南朝梁刘昭注。这两部分内容联系在一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分合过程历时五百年,最后趋于定十列传,合为百篇。”nH佶今正史’’范哗首先撰成纪型。这样特殊的经历,在历代正史中绝无仅有,传九十篇,随即又“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不但造成刊刻《后汉书》标署撰人书名棘手,历代刻本颇不一致;而且导致考察《后汉书》分合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源流扑朔迷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更有不少学果。”[2](催肿”后因受诬“谋反”被杀,十志未成。人不清楚《后汉书》中的两部分内容撰者非一此书虽系未竞之作,但因以《东观汉记》为依据,人,注疏成众手,而把全书视为范晔撰、李贤注,又吸收两晋、南朝诸家后汉史书之长,体例谨在论及《后汉书》诸志时张冠李戴,评价失实。这严,繁简适当,记事翔赡,议论卓绝,成就远出同类问题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从根本类著作之上,受到广泛好评。刘昭评价说:“范哗上得到解决,给古代史、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研究领域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笔者不揣浅陋,卓越,率先为之作注,“集《后汉》同异以注范哗试就范哗《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过程加以考辨,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步意见,撰《续汉书》中的《律历》、《礼仪》、《祭祀》、《天希望对此问题研究有所裨益,达到祛疑求是的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作注,目的。来弥补范晔《后汉书》无志的缺憾。唐代前期,李贤广集宾客,再次为范哗《后汉书》作注。唐代中一、宋代以来《后汉书》刊刻中存在的问题叶的刘知几评价说:“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范哗《后汉书》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共计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
”nH‘古夸正史’’十篇。后人因某些篇目过长,把本纪析为十二指出范哗《后汉书》在众家纪传体后汉史书中成101万方数据2005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家之书,以备前史之缺。伏况《晋》、《宋书》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等,例各有《志》;独兹《后汉》,有所未全。其《后汉志》三十卷,欲望圣慈许令校勘雕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印。[3]‘‘乾兴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牒国子监’’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仁宗命马龟符、孙夷等人校勘,于“乾兴元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年十一月戊寅校定《后汉志》三十卷颁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志补入范哗《后汉书》,于“天圣二年送本监镂一书以后,就产生出《续汉书》志在《后汉书》中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惠栋撰所处位置和撰人暨注者如何署名两个问题。其《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对刘昭、李贤两家《后一,关于编次位置。北宋孙爽校刻本把《续汉书》汉书》注多有补正。清末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志附在范晔《后汉书》纪传之后,以后南宋绍兴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最为良史,删繁本,元代大德本,明代毛晋汲古阁本,1965年中举要,多得其宜。
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华书局点校本,皆依此式。但是,历代纪传体史书通行的编撰体例为纪、志、表、传,《后汉书》无矣。”“后扳蜘’高度评价了它在中国史学上的地表,所以明代北监本和清代武英殿本就直接把位。王先谦及其弟子黄山把刘昭《续汉书》志注、《续汉书》八志置于范晔《后汉书》十纪之后、八李贤《后汉书》纪传注和清人惠栋《后汉书补注》十列传之前。这样一来,《后汉书》中三部分内容融合一处,撰成《后汉书集解》一百二十卷,对中的编订次序就出现了“纪、传、志”和“纪、志、传”国古代学者注释《后汉书》的成果作了一次全面两种版式,难以统一。尤其是目录编排次序和正的清理,成为历代《后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文编排次序,有的版本相互歧异,很不一致。如今人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宋文民著《后汉书上海涵芬楼百衲本影印南宋绍兴本(原缺五卷考释》,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值得半,影印时借北平图书馆藏本配补)卷首目录次参考。由此可见,范哗《后汉书》纪传和司马彪序是“帝纪一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而《续汉书》志以及刘昭、李贤注疏,在过去一千多正文刊刻次序则是“帝纪、列传、志”。同样,汲古流传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阁本卷首目录凡三行,次序是“十帝纪一十二范晔《后汉书》最早的刻本,系北宋太宗淳五年(公元994年)由陈充等人校勘,“既毕,十列传八十八卷,唐章怀太子贤注”,而正文刊遣内侍裴愈赍本就杭州镂板州7‘祟射四之~。真宗刻次序也是“帝纪、列传、志”。其二,关于撰人与景德二年(公元1005校的《后汉书》校定本‘8]“萍化授2史I枯枝七史"。上述两个《续汉书》志是刘昭补作,以致湮没了司马彪版本都只有范哗所撰的纪传,而没有司马彪的名字。仁宗景祜元年(公元1034年),余靖等《续汉书》志。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仁宗受诏复校《后汉书》,仍然沿袭其误,认为“十光武嗣西汉而兴,范晔继《东观》之作,之”c9H‘景梧刊正札和’。后来按“纪、传、志”次序编订的南宋绍兴本,各纪传卷端署名“唐章怀太子贤布天下,虽纪传之类,与迁、固以皆同;书志志》三十卷,盖范晔作之于前,刘昭述之于署名“梁刘昭注补”。而按“纪、志、传”次序编订的明代北监本,十纪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哗义。至于《舆服》之品,具载规程;《职官》之102万方数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昭注补”,八十列传卷端署名“宋宣城太守范哗前,作《后汉书》者已有数家,今皆不传,而范氏署名“宋宣城太守范哗撰,唐章怀太子贤注”,八《续汉书》志补入,孙氏承泽、李氏光地皆指为范氏书。
”mm范氏后沮书用司马眦朴”可见这个问题不容忽城太守范晔撰,唐章怀太子贤注”。以致近人胡玉缙批评说:“卷首目录,官本凡题三行,曰‘宋二、《后汉书》纪传与《续汉书》志分合歧议在说明《后汉书》主要版本存在的问题以乱,奠衷一是。后,接下来就要考察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上述版本标署方式的共同问题,就是遗漏彪《续汉书》志的分合问题。有关两书分合情况, 了《续汉书》志的撰人司马彪(字绍统)的名字, 宋代以后学者提出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进行 很容易使人产生范晔《后汉书》中的志为刘昭补 了长达八九百年的相互论辩。 作并加注疏的误 解。清代四库馆臣曾经指出: 一种意见认为北宋以前范晔《后汉书》纪传 “自八志合并之后,诸书征引但题《后汉书》某 与刘昭所注《续汉书》志各自单行,至北宋乾兴 志,儒者或不知为司马彪书。”[1 妇“后投书’’事实上这 元年由孙臾奏请,始将两书合为一书。宋人陈振 种误解时有发生,而且也发生在历代著名学者 孙较早地提到两书分合问题,指出: 身上。南宋 洪迈论及范晔《后汉书》说: 蔚宗本书,《隋》、《唐志》皆九十七卷。今 沈约作《宋书谢俨传》曰:“范煜所撰 书纪传共九十卷,盖未尝有志也。
刘昭所注, 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缺。煜本传载别为一书。其后纪传孤行,而志不显。至本朝 乾兴初,判国子监孙爽始建议校勘,但云补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 亡、补缺,而不著其为彪书也。《馆阁书目》乃 直以百二十卷并称蔚宗撰,益非是。今考章一代得失,意复不果。”此说与俨传不同。然 俨传所云,乃范纪第十卷公主注中引之,今其为彪书不疑。[16]‘‘后援志’’ 《宋书》却无,殊不可晓。刘昭注补志三十卷, 根据陈振孙所说,可知二者的分合至北宋 至本朝乾兴元年,判国子监孙爽始奏以备前 最后定型。清人钱大昕赞同陈振孙的看法,详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