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由《今本竹书纪年》及《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合辑而成。西晋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
本电子书收录了汉川草庐校的今本《竹书纪年》,以及李民、杨择令、孙顺霖及史道祥合著的《古本竹书纪年译注》,以便读者辨证阅读《竹书纪年》,去伪存真。一般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北宋以后伪托之作,而《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即以考古为依据,参考现存史籍的相关记录编纂而成,极具可信度。
内容简介
《竹书纪年》记录了从传说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起于黄帝。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竹书纪年》多载纪战国时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在历经秦始皇焚书令的浩劫之后,《竹书纪年》一度在汉代以前已经散逸。不幸中的大幸,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埋藏有该书。西晋太康二年(格里历二八一年),该史书因盗墓重见于世。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
是时,位于今日河南省的某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同时发现了大批竹简。当时朝廷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解译竹简(魏国文字与秦国的小篆差异颇大)。
解译期间遇上八王之乱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卫恒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束晳续成。最终整理好后,负责官员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