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开设《庆建军95周年》学习专栏。本系列第三篇——四渡赤水,让我们向这群最可爱的中国军人致敬!
1960年5月,世界著名将军——英军大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上海拜见了他一直祟拜的偶像毛泽东主席。作为二战名将,他对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指挥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赞不绝口。可毛主席却说:"在别人的眼中三大战役很了不得,可是在我心中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今天,小编就和各位读者步入上海永福园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陈列馆,一起了解87年前那段历史。
红军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1935年1月19日随着《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的发布,中央决定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协同作战,便有了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进军川南
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从遵义、桐梓、松坎出发向川南地区进军。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攻占土城。而红3军团、红5军团对紧追不舍的川军以猛烈的打击。与红二、四、六兵团会合的初衷虽然南辕北辙,在许多人眼里看似红军顺着敌人的意图钻入到敌军口袋陷入绝境,然而却没有踏入敌人设计好的陷阱。
1月29日凌晨,红军在敌人夹缝中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河。
二渡赤水重占遵义
随着严冬的到来,云南的天气不适合军队长期驻扎。处于国民党黔北地区的战局焦灼不定,红军在一块铁板上生存只能突围寻求突破。2月10日,毛泽东建议重新攻占遵义。中央红军一鼓作气,5天之内连取桐梓、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歼敌2个师8个团,这是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鼓舞全体红军的斗志。蒋介石拍着他的大腿,称这是他的奇耻大辱。红军一渡赤水河,蒋介石再聪明根本也不会想到2月18日至21日红军会从古蔺的太平滩、二郎滩的赤水河再次渡过。
在二渡赤水时,毛泽东写下了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渡赤水再进古蔺
红军跳出敌军的重重包围圈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17日在茅台县三渡赤水。蒋介石误认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连忙派重兵围堵。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领导人召开攻打鼓新场的决策会议,绝大多数领导人持同意,而唯独毛泽东持反对意见。毛泽东说:要打,就撤掉我这个总指挥职务。心系着红军命运的毛泽东,为了党、为了人民的军队,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急忙找到周恩来沟通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早在遵义会战时,王家烈的部队被我们共产党的部队打得丢盔卸甲,可是蒋介石现在仍旧让王家烈参加围追堵截,只不过是蒋介石把他的部队当诱饵罢了。如果我们贸然攻打鼓新场,后有周浑元和吴奇才的两支部队卡住我们红军退路,他们再联合王家烈后方的三个旅构成前后夹击之势,那对于我们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在与周恩来攀谈回到房间的毛泽东,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连忙起床去找朱德畅谈。朱德听完,认为毛泽东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红军面临生死考验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马不停蹄再度召集召开了是否要攻打鼓新场会议的讨论。最终确立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三人决策小组,将红军部队指挥权放心交给了毛泽东。最终红军不仅仅攻破了周浑元鲁班场,顺势突围进入到四川古蔺。实现三渡赤水,而且为红军四渡赤水创造了新的契机。
四渡赤水突出重围
红军三渡赤水后并没有盲目急于赶路,而是留下红九军团在赤水河不远处驻扎,阻击前来追击的敌军的同时,吸引国民党军的主力。在红军进入古蔺、敘永地区,三面受敌,倘若敌人碉堡封锁线一旦形成。蒋介石将重演第五次围剿红军时的局面。毛泽东以他非凡的军事眼光当机立断,3月21日晚下令全军再次飞渡乌江,直接带兵攻向坐镇贵阳指挥督战的蒋介石。稳坐钓鱼台的蒋介石得知红军的行动出乎意料,肝胆欲裂的一面撤回正在追击红军的红九军团主力王家烈部队的三个旅增援贵阳,一方面命令守城部队死守机场随时准备逃跑。可是令他万万令他没有想到,红军攻击明修战道贵阳只是虚晃一枪,却暗渡陈仓让妄狂自大一心想置红军于死地的蒋介石摸不着头脑。红军声东击西忽南忽北让蒋介石迷失了方向,反而掉入毛泽东的陷阱。中央红军顺利与红九军团会师,四渡赤水一路朝西,突破了国民党的包围圈。于5月9日,在皎干渡渡过水急谷深的金沙江。
毛泽东在三个月,以他独特的战略眼光指挥着三万红军,碾转川贵滇三省,与十余倍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高度机动运动战中有效穿插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共经历40余次战斗,歼敌18000余人,一改红军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四渡赤水共诞生了新中国开国中将以上200多位将军,2位国家主席。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把"四渡赤水"当作经典案例教材。尤其是自诩"世界第一"的美国西点军校将其奉为无上的经典,至今仍作为教学重要的案例。著名作家.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作《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介绍四渡赤水,引起无数西方学者的轰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