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古代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共享福。非常典型的就是明朝朱元璋与他的兄弟们。
朱元璋这位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他从小生长在穷苦之家,放过牛,当过和尚,云游四方,甚至还当过乞丐。后来在同乡的举荐下,进入军营开启了从军的生涯。
李善长怎么死的(李善长的死因)
从穷小子一步一步走到皇帝的位置,着实不易。这其中有努力,有运气,也有一群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他们竭尽全力抗元,忠心耿耿辅佐,最终开创大明王朝。这其中有位比肩萧何,排在功劳簿前列的开国功臣,最终却落了个惨遭灭门的结局,他就是李善长。
如果没有遇到朱元璋,李善长还是一名教书先生。他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1351年。那一年李善长39岁,成为朱元璋的谋士,从此开启了他们十多年形影不离的战争岁月。每一步攻城掠地的前进,都有李善长的出谋划策。朱元璋赞誉他为“在世萧何”,饱含情谊与敬重。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说:“李善长跟随我多年,虽然没有在战场时厮杀,但出谋划策,治理后方,应当晋封大国。”李善长任左丞相,后来又被封为“韩国公”,成为位立六位公爵之首的唯一文官,位极人臣!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元璋当皇帝时已经四十岁,他为人生性多疑、心狠手辣,为了大明江山长治久安和子孙后代着想,大开杀戒,牵连而丧命的儒士、官宦和百姓竟达十几万人。
储君本来已经确定为朱标,谁曾想他英年早逝。于是又按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原则,新的储君变成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年龄很小,而且性格善良敦厚,皇位是否坐稳成为朱元璋的心头大事。他比之前更加多疑了。
伴君如伴虎,追随朱元璋多年的李善长却放松了警惕。善长足智多谋,处事周密,但也有弱点。《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他“外宽和,内多忮刻”,意思就是李善长的外表看上去宽容亲和,实际内心非常喜欢嫉妒,待人刻薄。特别是明朝建立以后,更是居功自傲,恃宠而骄。
作为淮西人,为了维护自身和同乡人的利益,在朝廷中渐渐形成了“淮西派”势力。他一手将胡惟庸提拔上来,“淮西派”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势力越来越大。
朱元璋也察觉不对劲了,一方面李善长势力越来越大,他心想:“如此下去,丞相声望岂不超过了我这个皇帝?”另一方面,同僚劲敌不断给李善长“穿小鞋”,于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情谊慢慢变淡,后来李善长因病回家,朱元璋借此炒了他的鱿鱼,从此李善长告老还乡。
按道理,李善长已卸甲归田,处江湖之远,理应销声匿迹,但江湖上仍不断有他的传说。他毕竟曾经是淮西派的大哥大,被他一手提拔的老乡胡惟庸也位至左丞相,所以身在家里,心还在朝中。这种影响力让朱元璋始终觉得是对朱家皇权的威胁,是心头一大块心病。这就为李善长日后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陆家70余口准备临刑,其中一个叫做陆仲亨,愤愤不平,大声骂朱元璋忘恩负义、残忍至极。李善长立刻让陆仲亨住口,对他喊道:“陛下是天子,这是命中注定,你没有资格骂陛下,陛下让我们死我们不能有怨言。”
朱元璋听到这两句话时,百感交集,想起以前的峥嵘岁月,忍不住眼含热泪。曾经一起出生入死过的好兄弟,曾经一对互相赞赏的好君臣,想不到如此收场。
发表评论